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高”与“糕”,泰顺重阳节为何登高,为何吃九层糕?
陈能雄/文
重阳节,在古时受泰顺文人士大夫的追捧,他们登高赋诗、头插茱萸、共饮菊酒,这隐含着躲灾避疫的寓意。而普通百姓每日辛劳耕作,虽然没有闲情逸致登山望远,但追求安康吉祥的心愿是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登高避疫”的方式,就是蒸九层糕,以层层叠高来象征登高。
▲重九登高风俗图(王弘力/绘)
登高源于躲避瘟疫的传说
雍正《泰顺县志》记载重阳节习俗:“食重阳糕,出游登高,仿古人避疫之说。”
▲雍正《泰顺县志》载重阳习俗击输
避疫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它源于南朝梁《续齐谐记》中的一个传说:东汉时期,汝南出了一个悬壶济世的高人叫费长房,学道成仙,医术高明,桓景追随他学艺多年。有一天,费长房掐指一算,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当有灾患。速速回家,叫家人做一个绛囊,里面盛着茱萸,系在手臂上,一起登高饮菊花酒,这个祸患才可消除。”桓景遵从师嘱,九月九日早晨,他携家人出游登山。傍晚时分,费长房等人回到家门口,见鸡犬牛羊都染上瘟疫死掉了。从此,九九登高辟邪祈福的习俗就流传开来。
▲《续齐谐记》记载重阳习俗的来源
古代医学技术相对弱后,人们对洪水猛兽般的瘟疫怀有莫名的恐惧感,除了锻炼体质之外,还会通过一些节日仪式来寻求精神上的自信。如除夕夜燃放爆竹驱除年兽、三月三青年男女到溪边祓禊,重阳节也不例外。据传,茱萸的花茎有避疫功效,驱虫辟邪,有“辟邪翁”之称。古代泰顺人在这一天登上山巅时头戴茱萸、喝茱萸酒或菊花酒,就是一种避疫仪式。
▲茱萸绛囊(自网络)
从现代科学来说,当山下街市村落病毒流行时,登山是避开人群密集场所,到一个空气清新流通的地方去,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隔离的方式,且在登山中强健了体魄。
重阳登高不一定非要征服山巅,可以是半山腰的岩石洞穴,也可以是城墙楼台。如雍正年间,嘉定国学生归燿在泰顺纂修县志时,在九月九日携同仁登上罗阳城墙的戍台,四围的群山遮住他的视线,却遮不住他北望故乡的心;有一次曾镛乘舟行至武昌,登上黄鹤楼,对着浩浩江涛高吟道:“九日突来三楚渚,青天涌出黄鹤楼。”在漂泊旅途中与重九匆匆邂逅,纵然琐事牵绊,仍不忘完成登高这个仪式。
▲曾镛在武昌写的《登黄鹤楼》诗
与亲友联袂登高
因重阳是登高之期,人们最喜这日天朗气清,最厌“满城风雨近重阳”,林鹗叠唱过这样的愁叹。连日阴雨绵绵,人们期待在重阳那天清晨打开窗户之际,能看到雨过天晴,于是就有了泰顺新学先行者潘鸿康“满城风雨近重阳,忽放晴晖闹市场”的乍喜。
▲登上三魁卢梨寨顶,眺望绵绵群山
也因登高习俗含有“避疫”的寓意,人们希望每年重阳节家人朋友能一起参加这个仪式。民国诗人瘦梅在一首描写温州九月风俗的竹枝词中写道:“举杯小酌庆重阳,联袂登高盼吉祥”。九在《易经》是阳数,九九重阳每年只有一天,携亲友联袂登高,同佩茱萸,愿吉祥永远相伴。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思亲之情,也是古人对重阳佩戴茱萸“一个都不能少”的心结。
▲山茱萸(自网络)
清代泰顺诗人董旅与王维一样有此心结,嘉庆丙辰年()重阳节,十九岁的他陪同二哥董斿以及一班文友同登天关山,作了一首诗:
节届重阳恰跻攀,携朋同步到天关。
登高未敢身辞苦,望远真教眼莫闲。
漫想白衣携美酒,更无乌帽落秋山。
传杯且喜皆兄弟,醉把茱萸一笑间。
虽然是布衣之身,也无“孟嘉落帽”这样的名士风流,但最高兴的是传杯共饮的都是好兄弟。董旅的最后一句诗“醉把茱萸一笑间”,是化用杜甫“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年老体衰的杜甫对着手中的茱萸默问: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呢?期望这茱萸真有保人健康吉祥的药力。
董旅没有杜甫那么悲观,只要今天看到亲友头戴茱萸,人人安好,便是晴天。后来,董旅先董斿离世,当董斿看到这些饱含兄弟祝福的重阳诗句,又是怎样的一种“鹡鸰之痛”?
▲站在三峰寺眺望天关山
陪老人饮菊花酒
在泰顺,有很多父子兄弟、师生同事在重阳节携手登高的故事。林鹗年少时随父攀登天关山,牢记父亲“含情终日望竿头”的殷切期望;年老时,他携徐仲芷等几个年轻后生同登天关山,又以同样的期望劝勉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九日萸囊盛婆饼,酒经殽榼随诗瓢”,也许是天关山常让林鹗联想到父亲的登山背影,他在茱萸囊中特意放了几个老家里光的婆饼,婆饼摊在罗阳街巷也很常见,据说这种饼最初是出自县城太平桥一位老婆婆之手,因而得名。婆饼散发着长辈的温度,想来那天林鹗站在天关之巅吃着婆饼时,会忆起母亲拿手好菜的味道,又或者父亲牵着他的小手到街头小摊买婆饼的往事……
煎好的里光薄饼,又称婆饼
重阳节,在今天被称为“老人节”,九九是长寿长久之意,在古时也是最易让人萌生感恩之心的日子。林鹗的恩师曾镛年轻时东奔西走,与家人聚少离多,后来,他在孝丰县任教职,工作稍微稳定下来,就将父亲曾启贤从泰顺接到孝丰学署来奉养。此时,父亲已经年过七十,身体大不如前。这年重阳节,平时喜好登山吟咏的他,谢绝其他文人聚会,抽空陪着父亲观赏菊花,喝酒对诗。身边还围着一群学生说笑取乐,老爷子一高兴多喝了几杯菊花酒。菊酒养肝明目、健脑延年,被称为“长寿酒”,且含有祛灾祈福之意,是古人重阳必饮的“吉祥酒”。
曾镛见老父酒力尚佳,写了一首诗志喜:
投闲从冷署,娱老仗秋英。
酒力欣犹健,花时喜较清。
生徒重九会,童冠暮春情。
敢以贫居乐,而为好爵缨。
年少时,父亲带着子女步步登高,有一天,当他走不动时,子女最好的回报就是温馨陪伴。即便不能一起登山,敬上几杯菊花酒,也把所有长寿安康的美好祝愿都寄托在酒水里了。
▲重阳饮菊花酒风俗图(王弘力/绘)
再饮几杯茱萸酒
除了菊花酒之外,古时泰顺人在重阳节还喝茱萸酒,这同样暗含避疫之说。有一年重阳节,董斿的长子、泰顺选贡生董暿与几个文友登高游玩,他步韵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写了一首诗,其中几句是“萸觞一再酌,玉山峙无倾。”这里的萸觞指的是盛有茱萸酒的杯子,他与朋友干了一杯又一杯。
董暿的弟弟董暲也喜欢喝茱萸酒,道光癸巳年()重阳节,林鹗邀请罗阳董暲、积库吴靖、翁山翁曙到吴贯的书斋中赏菊,他们知道朋友家徒四壁,不想让他破费,都自带酒壶小菜。大家在月下列坐,畅谈人生理想,拿出各自的酒壶小酌,有人就园中折一朵菊花浸于酒中,董暲则用茱萸蘸着浊酒喝,他写了一首诗:
潦倒何因寄好怀,良朋素节喜能谐。
幽香引我风三径,朗抱输人月一阶。
时事难凭随转烛,物情无关总忘骸。
休嫌龌龊东篱下,便为萸醪醉亦佳。
▲齐白石《菊酒延年》图
诗中的“萸醪”就是茱萸酒,这一夜他们谈的最多是年少时的鸿志与潦倒的现状,菊花、茱萸在浑浊的酒中浮泛,一如他们此刻无奈而又复杂的心境。让董暲有一丝欣慰的是,良朋佳节,大家和谐无间,就算在茱萸酒中大醉一场也痛快。林鹗也说,“出处道或殊,穷达共此守。秋色逗春光,否终即泰首。”大家的出身或有不同,无论贫穷还是贤达,都共同坚守这份真挚的友谊,相信会有否极泰来的一天。
多年后,董暲以廪生加捐贡生,候选训导,吴靖成为廪贡生,林鹗与翁曙也相继成为岁贡生,各奔前程。但他们永远忘不了林鹗那夜立下的盟约:“他年倘得志,腰金大如斗。肯忘今夕懽,永结青云友。”忘不了一起饮过的菊花酒、茱萸酒,这是贫贱之交可以无拘无束共饮的浊酒,混杂着几多辛酸滋味。
农人心中的“糕”与“高”
重阳节是文人们的登高赋诗的节日,普通老百姓日日上山砍柴、下田耕作,巴不得坐下来让手脚休息一会儿,怎会有雅兴特意爬山呢?但节日还是要有仪式感的,他们有自己“登高避疫”的方式。
清末民初永嘉诗人杨淡风有一首《送登高》:
外婆外舅送登高,引得儿童乐意陶。
惟有吾夫心胆怯,工诗不敢再题糕。
诗中的“登高”指的是重阳糕,糕与高谐音,吃重阳糕被赋予登高之意,特别平原地区,人们以吃重阳糕来代替登山。
▲九层糕的切面层层叠高
各地的重阳糕做法与样式各异,泰顺的九层糕虽然没那么花里胡哨,但尤具步步登高之象。农家主妇舀一瓢米浆倒入圆形蔑筛中摇匀,置于锅中蒸煮。十几分钟后,揭开锅盖,米浆变为一层淡黄色的平滑面层。主妇再往里添一层米浆,继续加火蒸,如此反复,层层叠加,步步高升,直至米面层与蔑筛的边框持平满溢为止。
九为最大的单数,阳数之极,九层糕并非只是九层,在这里“九”是最多、无数的意思,可以是八层,也可以十层,只要你的蔑筛够高,就可持续叠加面层。“九”谐音“久”,以此名之,既说明面层之高,也指岁月之久。炊九层糕的过程,就是一次从蔑筛底部步步登上最高巅的过程,重阳登高何尝不是如此呢?整蔑筛的九层糕刚出锅时,金黄馥郁,丰厚圆满,一家人喜气融融地围着吃,软糯香美,这不正是一副团圆美满的画面吗?农家人讲求实惠,不会吟风花雪月的诗句,只在美食中完成一个重阳仪式。尽管如今有些人已经不知道重阳糕是由登高之意引申而来的,但天长地久、步步高升的祈愿恒久未变。
▲泰顺九层糕,象征圆满,步步高升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要是再来一盘螃蟹就更佳了。重阳时节,菊黄蟹肥,泰顺民间有句谚语:“九月九,虾蟹相斗走。”螃蟹平时躲在小溪石块下的沙堆里休憩,重阳节这天它们特别活跃,集体出动,为争“女生”而互相搏斗。以前泰顺人最喜欢这天到溪边捉蟹,一眼望去,水中的螃蟹比平时多上几倍,很容易就捕捉到一箩筐。溪蟹个头虽小,但蒸熟后蟹甲红艳,别有一番风味!
农家人的牵挂之语总少不了吃与穿,泰顺民间有首民歌《拣茶歌》,其中几句是:
九月拣茶九重阳,带信茶妹做衣裳。
红绸夹袄都做起,换了衣裳过重阳。
重阳过后,露冷霜结,捎信提醒家人朋友记得添衣,多织几件厚衣服。
重九日,农家女子借一朝之余暇,叠九层之糕点,织万丝之暖衣,把所有的话汇成“吃饱穿暖”四个字。虽无登高抒怀的意气、唐风宋韵的点缀,却简单而直接,谊重而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