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第二天
江小妹起了个大早
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不为别的,只因为有好消息
要第一时间带给大家——
通江又登上《人民日报》啦!
5月2日,人民日报04版要闻《超九成贫困户受益扶贫产业发展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一文,以通江县诺水河镇碗厂沟村村民李芳明为例,报道了当地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事迹。
▲《人民日报》年05月02日04版要闻
文章是怎么报道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下
▼
《超九成贫困户受益扶贫产业发展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原文节选
发展特色产业,鼓起脱贫致富“新钱袋”
如火如荼的“直播带货”背后,是贫困地区产业快速发展的火热现实。
“这两年羊价不错,去年一只就挣了几百元!这两年村里的羊、银耳都火喽!”四川通江县诺水河镇碗厂沟村村民李芳明说。
▲诺水河镇碗厂沟村村民李芳明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这个偏僻的小村通了公路,村里的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红叶冬桃、枳壳、青脆李等小有规模,银耳培植、魔芋种植、羊养殖等林下经济随之跟进。年到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从元增加到1.8万元,贫困发生率从52.79%下降到0.57%。年,这个深度贫困村顺利脱贫。
脱贫产业选得准,稳定脱贫有奔头。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发展扶贫产业,乌蒙山区的甜橙、秦巴山区的猕猴桃、大别山区的中药材……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牛羊养殖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山区拔节生长,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产业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钱袋”。
▲诺水河镇碗厂沟村
目前,全国贫困地区已累计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基地10万个以上。近6年,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一个个贫困家庭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也明显增强。
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三区三州”,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每个县区都形成了带贫主导产业。52个未摘帽县已发展主导产业个,带动多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超过元。
诺水河镇碗厂沟村村民李芳明
是近年来通江脱贫致富群体的一个缩影
▲劳动中的李芳明
李芳明年至年在部队服役
回家后在村从事
民兵工作17年,计生工作12年
村级干部改制后
他开始养殖山羊、发展蘑芋产业
至今已有27年
▲李芳明养殖的羊群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
在国家*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下
李芳明近几年壮大了养殖和种植业
每年依靠山羊和蘑芋收入可达5万余元
现在一家5人
女儿、女婿、孙子在外务工
务工总收入近10万元
“
当然,这一切也得益于
碗厂沟村整体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
”
诺水河镇碗厂沟村自年脱贫攻坚以来,在镇*委、镇*府的领导下,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和抓铁有痕的作风,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按照贫困户退出“一超六有”、贫困村“一低五有”的标准,务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年整村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6%,年贫困发生率为0%。
▲诺水河镇碗厂沟村
碗厂沟村充分利用贫困村产业发展*策和农民夜校开展技术培训,结合本村地理特点,采用村集体与农户抱团发展的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特色致富产业,确保农户稳定增收。全村共发展红叶冬桃亩,枳壳亩,青脆李亩,银耳1万余袋,魔芋、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余亩,养殖山羊0余只。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75户人年均增收余元,带动集体经济年均收入1万元以上。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我们要为李芳明和碗厂沟村点赞
因为他们找对了路子
也希望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能够
实现稳定脱贫,奔向幸福新生活!
部分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江小妹带你看通江
五一劳动节,向所有劳动者致敬!看过来!通江县融媒体中心招人啦!美翻了!通江竟藏着这么美的玫瑰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