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景泰三年(年)建县,县名寓“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全县总面积.5平方公里,下辖10个乡镇(包括2个少数民族乡镇)。泰顺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隶属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为温州下辖六县之一。泰顺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基库”、“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
乌岩岭
乌岩岭位于浙江省南部泰顺境内,西连福建省寿宁县,北接本省景宁县。乌岩岭旧称“万里林”,据清朝《分缰录》记载“前山极高,犹在其下,聚首峨峨,去天无多,中多灵草,洞浇沙。倒壁挂松,灵萌接波……”。旧时乌岩岭为莽墟之地。后由于境内溪边石壁及沟中岩石特别乌黑。
当地群众便称之为“乌岩林”,故定名“乌岩岭”。主峰白云尖,海拔.3米,登此峰巅,遇天气晴朗,隐约可见府城温州。《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游乌岩岭》诗:“莽山帐宿雉声幽,晓陟林迒众劲遒。携到白云尖顶立,清风极目见温州。”
这里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绿色生态博物馆,是世界濒危鸟类*腹角雉的故乡,莽莽原始森林是她们的栖息乐园。这里是浙江省第三大河流飞云江的发源地,温州之巅白云尖直插云端。乌岩岭复杂的地形地貌,还铸就了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是人们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进入乌岩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山清水秀、气象变幻、莽林壁松、飞瀑碧潭、鸟语花香的森林景观画卷。区内白云瀑、龙井潭等景点有的气贯长虹、有的似天宫花园,时雄浑壮观,时淡雅秀丽,妙不可言。水质达到国家地面一类水标准,是浙江八大水系飞云江和“温州大水缸”珊溪水库的发源地。
胡氏大院
胡东伟于光绪二十年()以子胡一琨遇覃恩,诰封奉直大夫。胡东伟从道光十二年()起至同治甲戌年()先后建造了胡氏大院、凤垅厝、凤垅头厝等民居。
历经漫长的历史,现在还有9户人家在这里居住。整个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平面布局为棋盘式,有两个三和院组成,院中间建有两道横墙,犹如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住宅的大门是对称的石制门楼,最令人称奇的是,院中的排水系统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现在还在正常使用。胡氏大院庭院三边有排水槽承接屋檐流淌下来的雨水,内廷的地面为四周低、中间高,所以在雨天时,雨水就可以顺着地势排到水沟,然后顺着水沟流入溪流,非常巧妙。
门楼
胡氏大院(石门楼) 胡氏大院周边的山水环境非常优美,群山围护,田野开阔,溪流逶迤环绕。胡氏大院坐落的基本方向是坐西(偏南)朝东(偏北)。四面环建石砌高墙,整座大院共有四座门,其中大门一座,小门三座。下堂南北屋与前堂均建于同一时期,系胡东伟于咸丰二年()七月建造。南北屋建筑风格和用材均无差别,小庭院内莳花种树,生意盎然。正房檐廊细部构作繁缛精致,月梁、牛腿、雀替等兼有雕刻,胡氏大院的墙体砌得非常平整漂亮,而且很牢固,系出自泰顺著名的石匠张刚之手。张刚原名汤正现,仕阳人,号称“石精”。一生主建了许多重要工程,
也留下了不少传奇式的奇闻逸事。一次在砌筑仕阳水尾宫石墙时,首事人嫌他出工拖沓,把他换下改用别人砌建,不久山洪暴发,别人砌的墙段尽尽被冲毁,唯独汤氏砌的部分安然无恙。但张刚有一缺点,为人心胸狭窄,稍不惬意便思报复。胡氏请他砌墙时,他每天午睡都要睡很长时间,东家不乐意,说了他几句。张刚自恃手艺高超,无人能接手其主持的工程,便在甬道旁的院墙砌成一半后,拎上包袱就走,东家追至门外对他说道:“我顶多把你砌的那堵院墙推倒,请别人重新砌两旁的院墙罢了!”张刚思忖之下又回去接着砌墙。还有一次他故意把大院的围墙砌成倾斜欲倒之势,东家问其原因,他含笑道:“我每天午休没睡够,人想睡,砌出来的墙也就歪了。”但他又劝东家不必担心,此墙保证不会倒塌。果然,该墙迄今尚保持原样未变。
甬道
尽端为十一级青石台阶,踏上台阶后即为上堂门楼。上堂与下堂有1.2米左右的高差。上堂门楼主体框架用条石建造,悬鱼雕刻有凤凰等图案,匾额为“日拥祥云”四字。匾额左边泥塑喜鹊、梅花,并按泥塑内容配有诗:“寻常一样窗前月,囗有梅花便不同”。匾额右边泥塑杨柳等,配诗:“数枝杨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门楼朝向正堂一方的匾额为:“山辉川媚”。旁边同样有泥塑,泥塑“松”配诗:“闭户著书多囗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泥塑“竹”配诗:“有竹一窠长数尺,囗令每日报平安”。
宗祠与小宗祠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圣殿,许多大事都要在此议决和进行,到祠堂参加祭祀仪式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族人的共同祭祀,活着的人便与死去的祖先在心灵上得到沟通,同时,也增强了宗族成员的同源意识,相互之间更加亲近和团结。胡氏由庆元官塘迁居泰顺历数世未建祠宇,“各家只奉木主于室之西南隅,四时享祀,亦家自饮福”。后胡氏家族商议建造大宗祠,“以酬祖德、报宗功、序世系于无穷。而族无公项,殊难会合,不得已将珪公派下日、月、星三房共立小宗于樟大坪宫之右”。
书斋
从凤垅厝右边沿“书斋岭”登山而上,路旁山涧潺潺,林中鸟儿啁啾,步行不久便可望见坐落在青山怀抱中的胡氏书斋,竹木幽篁,殊有清趣,宜于读书习业。前方视野开阔,正朝隔岸山的笔架峰。书斋建于清同治甲戌年(),面阔七开间,为二层建筑,上下两层当心间兼为厅堂。二楼共有十二间读书房,除厅堂外每榴都分为里外两间,中设走廊。后成为恩贡的胡一琨、附贡的胡一琳、例贡的胡庆伟等都曾在书斋内念过书。胡氏族谱中载:“《任意角》研究成功后即寄北京,周恩来总理复函言迟一周,此项研究已被德国人抢先发表,并励继之努力”。胡维基并不气馁,以近十六年坚持钻研。于一九七八年四月间将高次方程研究成功,时不幸旧病复发逝世。“公生平磊落光明,不徇流俗之见,敬宗尊祖,邻里和睦,声望极高,为乡人所敬佩矣!”
仕水矴步
仕水矴步,修建于清嘉庆年间,架设于仕阳镇溪东村一段平坦宽阔、水流平缓的河面上。全长米,共齿石碇,每齿分高低两级,高的那级可供肩挑扁担者或涨水时行走,低的那级可容两人并肩而行。为保护石碇,埠上下两侧河滩均用卵石铺砌,滩中每隔数十米深埋木桩,以横木相连构成“井”字形,用以加固滩基。被誉称为“原始桥梁的雏形”。
对于石料的选择,建造者也颇费苦心:高的用的是白色花岗岩,低的使用的是青石。这种颜色与石质的搭配,不仅美观,更可以使夜行者可借星月微光的反光而畅行无阻;在涨水时,路人也可清晰地看见。其中还有更深的含义:石取其坚[计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
仕水矴步位于仕阳镇溪东村。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年)重建。南北走向,横跨仕水溪。该桥全长米,为双行矴步,有石磴步,每步石磴由两块较平整的条石砌成,平行分高低两级,每步相距0.6米,可供二人平行交往。矴步上下游河床深埋木桩和木框架成“井”字型,内砌卵石。
林洋水乡
林洋水乡由数十个河中小洲组成,境域内有大小桥梁余座,各洲间由桥梁联成一片,洲中又有数个大小湖泊。古时村民几乎每家备有小船,往来河汊之间,形成河多、桥多、船多的水乡特色,被誉为浙南“威尼斯”。
这里土地肥沃,河道如蛛网遍布,灌溉便利,适宜种植水稻。林洋河鱼、虾、蟹等水产资源丰富。有一条小街,邻水建筑,长不到米,宽不逾七尺,两侧屋檐相接,巧留一线天际,沿街至今尚存,称之为一线街。此外,另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明清时代的江南水乡居民建筑。
刘宅桥
刘宅桥是南雁荡山分支。该景区集山、石、溪、瀑、湖、林、寺为一体,雄浑幽秀,兼而有之。
刘宅桥位于三魁镇刘宅村水尾,又名仙洞虹桥,建于明代永乐三年(年)。为木平桥,二层重檐,是泰顺众多屋式木平桥中造型最为精巧别致的一座。
木平桥一般都建在溪面并不宽阔的溪流之上,全县共有22座木平桥,刘宅桥的年代为最久远的。先后经历了三次大修,模样依旧。在没有公路之前,该桥是泰顺来往福鼎的必由之路。
圆州村
圆州村是一个自然村,位于里光溪畔,背山面水,山与溪形成自然合抱之势,古有“半月沉江”之雅称。
圆州村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润湿性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旅游四季皆可。
圆州村地处司前镇里光溪畔,为罗阳吴氏迁居圆州后逐渐形成。现存古民居四座宗祠一座,总体品位较高。圆州现存的四座民居分别叫洋头厝、老厝、第三份和外厝,四座民居在总体建筑风格上非常接近,均为合院式,二重门楼。圆州古村的一大特点是民居内彩绘处处可见,色彩鲜艳,非常精致。洋头厝等民居的大门门楣上还有精雕细刻的阴阳图案。吴氏宗祠就建在洋头厝的右边,规模不大,仅二进。
这里风景秀丽,青山环抱,霞光照人,云烟缭绕。作为一个村落,圆州村曾经繁荣一时,一百多年来由盛而衰,古村落现存古民居仅四座、宗祠一座,建筑精致,总体品位较高。屋舍、宗祠与四周一片片整饬的稻田,临近的山坳、树林结成和谐的一体。民居倚山散布,炊烟袅袅时,笼罩着参差鳞片似的屋顶,古貌苍颜,给山乡渲染出一层遗世而隐的神秘色彩。绿树农田环绕小村,风光宜人,并有布局别致、造型优雅、保护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徜徉在曲径小巷里,置身于民居中,便能隐约呼吸到逸散出来的源自久远年代的淡淡芳馨。
信息来源:苏州心发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