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关山古道,又称岭北古道,起于泰顺县罗阳镇天山脚的交溪铺溪外村东源自然村,止于岭北村尾村。始建于唐朝,已有千年历史,亦称千年古道。古道全长9千米许,平均宽1.5米,南北走向,最高海拔米,累计爬升米许,古道用不规则的块石砌筑而成。
相传古时温州府千总为感谢岭北村尾村民收养救助其子,遂拨专款修建此道,此后几个世纪里一直是岭北通至罗阳县城的交通要道。古道沿途古木参填成林,溪涧流水潺潺,古村历史悠久,风光旖旎,三个半小时可至!当去!
天关山的东面有天开山,一开一合相辉映!“天关山”一词取自《读史方舆纪要》卷94泰顺县:天关山在“县治北一里”,后应泰顺清代著名诗人董正扬有《天关山》长诗而出名。
据《分疆录》记载:天关山,《广舆志》作天阙山,旧志及俗称并作天关。在县西北十里,高耸入云,为邑主山,绵亘二十余里,各乡之山多由是分支,云蒸即雨,山上有龙湫,遇旱祷雨辄应。南渡时徐少初隐此山,后明季徐柏龄节之亦隐此。可谓历史久远矣!
自古以来,天关山以其绝尘佳境吸引着众多文人过客,或来此隐居或留下经久诗文。据考,永嘉儒学教谕徐柏龄是明朝著名书画鉴赏家李日华之门人,清灭明后,独游浙南,寄情山水,最后隐居天关山。
清本邑诗人董斿曾拜访其隐居处,并作诗日是:“白云开处见天关,下有茅庐一两间。欲问徐公栖隐处,寒蝉嘶断夕阳山。”泰顺清代著名诗人董正扬有《天关山》长诗:
《天关山古道》
山苍途古老,南北接城乡。
石滑林岚湿,阶斜涧壁将。
地毛来岭北,游客发罗阳。
节值霜枫落,云鞋更踏芒。
道出天关山云海幻化之美及群峰绵延隐于大世之气,让人感受到净肌骨涤心源之意境。
沿溪行,在溪外村东源自然村的民居旁,上机耕道去往水库方向。
行半里许,在水库大坝前有原来的古道遗迹,可惜上段已被水库淹没,多少乡愁化为遗憾中。
碧水蓝天下的水库绿水青山依旧,一挂白练藏于峡间。
沿公路行一里半许,公路右侧有去往岭北的古道入口。
拾级而上,翠竹修篁古木参天,无数的百年古枫夹道相拥,蟠枝虬曲遮天蔽日,只是陡峭些。
林间行一里许,有古亭石墙黛瓦翼然于道右溪涧畔,
过古亭,道有岔,左边行去往岭北。
沿溪涧行三里许,至山垭口,便是天关山森林公园。据介绍:年,泰顺县在原有罗阳林场的基础上,建立了天关山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公顷,森林覆盖率95.70%。
目前有龙井灵秀、天关万象、北岭嘉木、白溪芳馥、东溪长源五大景区,沿途有弦音龙井、天关杜鹃、岭尾古道、古树长廊等50多处景观,其中“天关耸秀”“龙湫飞雪”两大景点是泰顺知名景点。
在山垭口直行下行去往岭北,远山峰峦连绵通山染翠,
道上修竹林密平缓,行于其间无比惬意!
行一里许,古道右边下行至公路。
岭头之上几棵古木挺拔透天,几人难以合抱!
古木之下有两进翠峰庵,造型古朴,福佑行人一路平安!
庵前有去往岭北的古道入口
古道之上古树遒劲苍老,绿阴匝地,百年古树连绵,如此古枫聚集保存如此完好,实乃温州少见!
据介绍:在岭头庵至岭北段,生长着*花檵木古树群,共76株,其中一处集中生长着43株,最大胸径厘米,高8米,冠幅5米,树龄均在-年。
其树型独特,杆纹扭结,层叠地缠绕在树蔸上,状如鳞片的树叶布满枝条,葱葱郁郁,优美奇特,配以山石而立,好似天然盆景,让你不禁慨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密林下行二里许,复见一亭掩趣于坡,路人休憩佳地。
下古亭右边沿溪行,溪涧流水潺潺,一桥横亘溪涧之上,桥头有斑驳的石碑相立,因时代久远腐蚀严重,难辩其字!
过桥一里许,有新修的竹亭长廊藏于山坡
古竹亭下行不久入岭北村尾村
岭北村尾村口古木成林,几棵千年檵木被枫香,楛槠等古树相拥。
如此古村有千年古树,如此古道有千年古树,为世人所罕见!
据村中张氏宗谱记载,北宋崇宁三年(),岭北张氏始祖张义存,原籍平阳昆阳,徙居岭北村尾,距今已有多年。
浓郁淳朴的乡土风情,宁静闲适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与人类共同发展的秀丽山水画卷。
村尾村先后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村”“中国美丽乡村”“温州市十佳魅力乡村”等称号。在这幻如世外桃源里,定会让久居都市的你,不虚此行。
村尾村水口的大溪上原先有一座建于明朝时期的廊桥,叫同乐桥。清朝末年,被洪水冲毁,桥毁后因无力集资重建廊桥,村民们只好到深山里伐来巨木横架溪流,以接渡两岸。
直到年,在原址建造了水泥公路桥,所以再建一座廊桥是村尾村民多年的愿望。年新的同乐廊桥建成,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泰顺新添了第一座廊桥。
同乐廊桥横跨岭北溪,总长34米,跨度23米,桥身高8米,宽5.2米,牛头5.8米,全部采用木榫结构;廊屋分三层,有20个挑角,传统又美观,廊壁雕龙刻凤,是天关山古道的一个亮点。
村尾村古道旁有一棵1年树龄的古楛槠树,那盘根错节的躯干,屹立千年不倒的顽强的精神,你若抱一下它,必是百岁的福气,为古道的悠久点赞,为曾经的沧桑而感怀,不虚此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