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泰顺在宋明清三代各有一对兄弟是学霸, [复制链接]

1#

泰顺在宋明清三代各有一对兄弟是“学霸”,都出生于积善之家

陈能雄/文

又是一年高考季,千*万马奔赴考场,每年各省都会出现几个高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古代的科举考试,比起现在的高考难度更大,读书人如能考中进士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良好的家风,是培育人成长的沃土。在泰顺科考史上,宋明清三代各有一对亲兄弟都出生于积善之家,从小就是“学霸”,笑傲科场。

他们“书中自有千钟粟”,他们的祖辈也曾为社会付出“千钟粟”。今天,且不讲述这三对兄弟如何刻苦读书、蟾宫折桂,先来了解一下他们家族的一些善举、义举。

南宋蔡家:富而好义,为国为民

南宋是泰顺文风鼎盛时期,泗溪林氏、仙居徐氏、库村吴氏等家族各领风骚,人才不胜枚举。有关于兄弟进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蔡遇壬、蔡起辛。南宋景定三年(),蔡起辛成为“联捷两元”的武状元,同年,其兄蔡遇壬也考中文科进士,一时“金榜欢声动地雷,人人争羡弟兄才”,传为盛朝佳话!

蔡氏兄弟在文武两科中“横空出世”并非偶然,而是其家族经过几代经营,厚积薄发。早在多年前,蔡家就开始崛起为一方望族。蔡起辛的先祖蔡允嘉家产丰饶,有钱不是重点,重点是蔡允嘉父子肯捐出大部分财产献给国家。

宋建炎年间,金兵大举南侵,宋高宗赵构仓皇南逃,一度“航海避兵”,曾驻跸于温州江心寺。当时朝廷内忧外患,招兵买马、抵御外侵,处处都要用钱。为了应付浩繁的*费开支,宋高宗下旨布告四方,倡议民间的富商大户输献财粟,以助国用。

有国才有家,蔡允嘉深明大义,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愿意倾尽家财为国分忧。绍兴二年(年),蔡允嘉个人捐资十万贯,又动员儿子蔡宾臣、蔡汤臣、蔡俊臣为国效力。蔡宾臣就是蔡遇壬、蔡起辛的曾祖父,宾臣三兄弟一起捐出二十万贯钱。蔡允嘉一家总共捐出三十万贯的巨资,之后,他又向朝廷输纳大批谷物,这样的大手笔举国少见。他的慷慨义举,带动了很多富商义士纷纷出钱出力,共赴时艰。

蔡允嘉还做过一些公益之事,他首倡在飞云江上游沿岸修建了一条路:西起三尖,东抵松山、锦源,绵延二百余里,这个大工程惠及一方民众。其子蔡宾臣更是宅心仁厚,如果说捐献财物表明他的报国之志,那么他在海宁县尉任上的善举,则显现出济民之心。绍兴五年(),海宁县闹饥荒,官府的赈济粮食短缺,蔡宾臣就派几艘海船到家乡运来私人谷物,分发给海宁饥民,救活了很多人。同时期很多官员都在想着如何敛财获利,而蔡宾臣却初心不改,为民散财,实为官场中一股清流。

蔡允嘉、蔡宾臣轻财好义,积聚了广泛的人脉、良好的善缘。在这种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子孙贤孝,勤学苦练,才会出现蔡遇壬、蔡起辛这样的杰出人物。

明代周家:暗积阴德,福荫子孙

宋亡元兴,泰顺境内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斗争中牺牲,有些士子则心怀南宋故国,归隐山林,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武状元蔡起辛就拒绝出仕元朝。泰顺文风进入低迷期,直到明代还没有缓过劲来。整个明朝,泰顺只出过两个举人,而这两人竟然是亲兄弟。

一县文风聚于一家,是什么家庭这么厉害呢?有关于这对兄弟的父亲周良武的故事,近乎神奇。据传,以前有个姓林的人昏死过去,亲人们围着他哭泣。之后,这个人苏醒过来,说的第一句话是:“地府传言,泰顺罗阳的周良武有阴德,他的儿子必会显贵。”

旁人以为这是胡话,没有在意,谁曾想几年后会应验。周良武的儿子周家俊在明天启七年()中举,官至袁州府同知,他的弟弟周家伟在明崇祯十二年()中举,初任福建浦城县知县,后升兵部职方司主事。

林姓人所说的“阴德”,指的是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好事。《了凡四训》中言:“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民间认为,某人做了善事不对外宣扬,别人都不知道,这就是阴德,将来会得到福报。一个人“行善不宣”,是不计功利,诚心向善。周良武也许是做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好事,累积阴德。

还有另外一件轶事,也是说明周良武善有善报的。罗阳洋心街有一个富人,动工兴建新屋。有一次,他梦见富丽堂皇的房屋已然建成,中堂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龙跃天池”四字,金光闪闪,耀眼夺目。富人醒来后,越想越觉得奇异,以为是祥瑞之梦。富人有两个儿子聪慧伶俐,他延请名师,日夜督导二子的学业,希望他们将来能像梦境中一样显耀门庭。

可是,事与愿违,富人的两个儿子自小娇生惯养,无心读书,长大后更是挥霍无度,渐渐败光家产,富人不得已把房屋卖给周良武。周良武的儿子周家俊、周家伟懂事上进,在这座新屋里刻苦读书,后来功成名就。周家俊因*绩突出,得到一块上司题赠的匾额。

多年后,那位富人有事拜访周良武,看到自己建造的房屋已然易主,心中五味杂陈。忽然,他看到中堂上挂着一块匾额与自己当年梦中所见的一模一样,也是“龙跃天池”四字!真是造化弄人,当年他苦心孤诣地卜地建屋,最终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罢了!富人思及往事,想到自己不成器的儿子,放声恸哭。周良武知道他伤心的缘由后,也唏嘘不已,赠送许多钱财给他。据《分疆录》记载,周良武的房屋和四字匾额直到清道光年间还在。

也许是明代泰顺科第沉寂了太长时间,人们对周家兄弟相继中举感到不可思议,才会给周家故事增添一些神秘的色彩。百姓乐于讲述周良武的故事,也说明他生前人缘不错,是个多有善行的好人。

清代潘家:修塔造亭,乐善好施

泰顺到清代中后期,文风开始复兴,出现了较有影响力的文士群,有三人高中进士,其中两人出自罗阳潘家,他们是潘自彊、潘其祝。潘氏兄弟也是出生于积善之家,祖父潘浦、父亲潘庭栴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

明代周良武积的是“阴德”,而清代潘浦、潘庭栴行的是“阳善”,他们做过的公益善事勒于碑石,载于史志,为时人敬仰,后世称颂。直到今天,人们行走在罗阳的古塔亭桥之间,还能看到潘家当年行善的遗迹。

潘浦生性忠厚纯良,他通晓养生之道,到老身康体健,精神矍铄。养生重在养心,养心重在养善,随着年龄的增长,潘浦心中的善念与日俱增,时常周贫济老,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作为德高望重的邑绅,潘浦热衷于公益事业,见县城的典祀祠庙年久毁坏,就会带头修建。如他在道光年间倡修过先农庙、东岳庙,忠义节孝坊等。

道光癸卯年(),年近八旬的潘浦听闻儿子潘庭栴打算重建文祥塔,他大力支持。潘浦请来专业的师傅修塔,每日不辞劳苦地前往工地,亲自监督管理工程,用自制的模具做砖,选用烧成十分火候的砖砌塔。他在塔的边上建了五间房屋,屋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并捐出部分田产,用于供给灯烛香油费。在潘浦的细心督导下,文祥塔工程进展顺利,于乙巳年()竣工,耗资一千六百余贯。

一座文祥塔倾注了潘浦、潘庭栴父子的心血,同在县城的万罗山亭也浸润着潘家两代人的汗水。万罗山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己丑年(),潘浦把万罗山亭修葺一新,亭边种植花草树木,亭下筑造墙垣。万罗山由此变得更加秀美,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后来,代理知县陈殿阶以影响风水为由,拆除亭阁。二十多年后,同治壬戌年(),潘庭栴倡议大家修建万罗山亭,并于次年春天正式动工修亭,还在山后建了一个义仓。

潘庭栴为乡邻谋福祉,亦为百姓谋平安。咸丰年间,太平*攻占云和、景宁等县,逼近泰顺,潘庭栴倡导修建泰顺城墙,在顶部增加城垛。他与众乡绅一起做好各项防御措施,使得敌*不敢轻易来犯,保卫了一方平安。

潘浦、潘庭栴做的好事越来越多,家道也越来越兴旺。当初,潘浦重建文祥塔的初衷是想增强文运,期望邑中读书人能科第蝉联。没想到,文祥塔建成后,文运最先眷顾的是潘家,潘自彊、潘其祝先后考中进士,潘浦、潘庭栴也因潘自彊受到朝廷敕封,累赠中宪大夫。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知识需要积累才能进步,人生善缘也需要日积月累。因果报应或许有些虚妄,但忠良和善的家风确实能教化熏陶后人。因为有志于救民济世,就更加努力学习,想通过科考之路来寻求更大的平台,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