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功夫财经
谈到温州人,全国大多数人跳出来的第一反应除了有钱,还是有钱。“东方犹太人”的称谓更是让温州人成为中国人印象中的典型商人代表。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温州遍地是老板,个个开宝马、奔驰,人人都住大别墅。闻名全国的温州炒房团更是让中国人见识了什么叫豪买整栋楼。
但是今天的温州经济,并非大多数人想象得那么好,在强者如云的江浙沪地区,温州经济非但不突出,很多人均数据更是浙江垫底,和丽水、衢州在一个水平上。
人均数据垫底,温州很失落
凭借早年先发优势,温州坐上了浙南地区经济的中心地位,但是到了今天,即便是在相对落后的浙南地区,温州经济也谈不上不领先。与周围的台州、丽水相比,温州没有表现出该有的优势地位。
▲年浙江11市人均GDP(单位:万元)数据来源:统计局
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含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年,温州人均GDP倒数第二,仅高于丽水,这还是年温州经济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前些年,一度蝉联倒数第一。
在县级行政单位层面,温州有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和一个省级贫困县,分别是泰顺、文成和苍南。其中,泰顺县和文成县在浙江省89个县市区中位列倒数第4和第5,GDP至今不超过亿。
▲年浙江11市A股上市公司情况数据来源:来自杨飞博士的文章《浙江省各地市上市公司数量市值分析》
在上市公司层面,温州的表现同样不尽人意,人口只有温州1/3的湖州,上市公司的数量差不多是温州的2.5倍,市值也同样约为温州的2.5倍。
而在人口更少,经济总量更小,以及来自上级政府支持更少的情况下,同属浙南的台州,多项人均经济数据同样远远好于温州,并且诞生了像吉利集团这样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世界五百强民企。
▲浙江杭甬温三市-年经济增速对比数据来源:地方统计局
时间倒回20年前,温州也曾迎来过自己的高光时刻。新世纪初期,温州是名副其实的“浙江铁三角”之一,一度与杭州、宁波并肩作战,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三个支柱型城市。现如今,杭州、宁波风光依旧,唯独温州掉了队,多少让人唏嘘。
压垮温州经济的三座大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经济学家称颂的“温州模式”,变成浙江经济发展的负面典型,过去这些年,温州到底经历了什么?
笔者在翻阅了大量资料和数据后,发现了压垮温州经济的“三座大山”:其一,全民炒房与高房价;其二,企业互保、联保危机;其三,产业转型迟钝。
先来看全民炒房与高房价。在之前分析苏州经济发展停滞的文章中,笔者曾经很清楚地论述过高房价产生的巨大负面作用,比方说抬高企业生产成本,又比方说挤压制造业生存空间。
在这件事上,温州没有成为例外,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闻名全国的温州炒房团,一度让各地民众闻风丧胆,因为他们到过的地方,房价就没有不暴涨的。作为大本营的温州市,自然也逃不过炒房团的“魔爪”。
在房价最高的时候,作为三线城市的温州,房价甚至超过北上广深,跃居全国第一位。
▲年全国城市房价TOP10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如此疯狂的房价,自然对温州当地的制造业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由于温州早期的发展,主要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利润不高,对生产成本极为敏感。一旦土地、房租上涨,再赶上劳动力成本飙升,很快就会难以为继。
事实也果真如此,笔者就有一些温州朋友,在年前后将自己的制鞋工厂搬到了江西的上饶地区,因为那里有着更为便宜的土地和人工,生产成本更为低廉。
除了房价上涨带来的成本挤压,炒房立竿见影的“财富效应”,也让更多温州商人关掉自己工厂、商店,抽出资金来炒房。这一现象的结果就是炒房还抽走了大量原本用于实体经济的资金,加速了产业空心化。
人民银行温州支行撰写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温州1亿民间借贷的总盘子中,仅有35%用于实业经营,其他都用作各种投资和拆借。
再谈企业互保、联保危机。
众所周知,银行在无法准确预测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和违约水平的情况下,偏好采用担保来转移信用风险。这一点,温州的银行业也不例外。
由于温州经济结构以民营企业为主,政府也就没有了动力来做担保企业信用风险这件事,“动员”或者“迫使”企业相互担保,就成了银行“偷懒”贷前审查的手段。一家企业还贷的第一现金流本应是企业的经营现金流,而非担保企业的代偿,但是温州的银行业却选择依赖后者。
当温州经济整体保持在较好增长势头或者市场资金宽松时,企业相互担保的问题并不会很突出,银行也能通过企业互保、联保来规避风险。然而,一旦经济形势下行或者银行大规模收紧银根,一部分企业出现债务危机之时,参与互保、联保的企业就会被拖累,甚至出现企业连片被“拖垮”的情况。
这就好比《三国演义》中,曹操原本计划利用“铁索连舟”来保持船的稳定,好让北方将士能适应波动的长江水面。然而,诸葛亮和周瑜的火攻妙计,却让曹操的“铁索连舟”变成了“火烧联营”,大火最终打垮了曹操的几十万大军。
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下子放出来4万亿。敏感的温州人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资金盛宴。许多雄心勃勃的温州企业家从金融机构贷出大量资金,扩大生产,短时间内建起了许多厂房。
年左右,银行开始收紧银根,温州当地的经济形势快速恶化。由于温州人这些年的过度投资和投机,互保、联保从风控手段变成了风险传染的放大器,最终导致温州出现了两个月倒闭上千家企业的情况。
最后,聊聊产业转型迟钝。
这个因素,与其说是压垮温州经济的大山,不如说是一种“慢性病”。在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时期,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并不会被公众注意到,但是当既有增长路径的红利释放殆尽后,经济增长停滞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至于温州经济为何转型缓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第一,温州经济兴起于草莽,主要由当地一些敢于冒险,善于吃苦的农民企业家带动起来。经过几十年发展,他们已经是当地富裕人群,生活无忧,但是对于如何继续壮大企业,发展成为现代大型企业集团方面,却并非行家。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企业经营家族化,规模上不去长期困扰来着温州经济。
第二,温州并非国家重要城市,在国家高端产业布局,顶级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集聚方面,远远落后于省会、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再加上温州的城市吸引力不足,外来人才也很少来到温州发展。人才资源始终困扰着温州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第三,温州政府长期对温州发展奉行“无为而治”的态度。在温州早年的发展过程中,无为而治,放手让民营经济发展曾经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利器。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对于前沿产业的布局,引入研究机构,引进先进高校和吸引人才落户等方面都需要政府出面来操作。以深圳为例,深圳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皆由政府主动引进,在吸引人才方面,深圳市政府也采取了非常多有效的政策。受益于此,深圳的经济发展得到了更为丰富的智力支持。
温州,正在苏醒
年1月,经过四年建设的灵霓北堤终于通车,温州市区可以直达洞头区状元岙。在这里,温州人期盼已久的深水港投产使用,就剩和大陆连通。
自此,温州发展迎来新时代。
年,温州经济结束了7年的低增长,迎来反弹,实现了名义10.99%的增速。在已经公布的年前三季度,温州经济延续了去年的高增长。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房价的回落,新兴产业的兴起,制造业的恢复,共同提振了温州经济。对一座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柱的城市来说,唯有回归实业,回归工厂,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长久发展。
告别投机,踏实做事的温州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