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www.znlvye.com/-05-:34
浙江新闻客户端
文翁晓彬图翁晓互陶汉心
翁山地处泰顺东部,北宋乾德二年(),翁氏始祖翁神迁创居于此,为不忘祖地,亦将新住地命名为“翁山”,翁山之名始于此。
泰顺过去有“翁山财主为顶戴(为功名),司前财主为公界(为公益),林岙财主为口债(讲究吃),山后财主为穿戴(讲究穿)”的说法;有谚语“(翁山)代代担书笼,代代出秀才”。为何有如此说法?这些说法又从何而来?
这还得从翁山人“会读书”说起。为此,本文试图拾遗补阙、串珠成环,对翁山耕读文化渊源作一些探本究源,与大家分享。
翁山风光
始兴于宋代
宋朝是泰顺境域开发全面展开的时期。据《泰顺历史三千年》一书记载,公元年,吴越国纳土归宋,泰顺地域划入宋朝版图。在此后近三百年间,泰顺境域“生齿日繁,文物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是名副其实的“煌煌盛世三百载”。
翁山风光
两宋三百年间,赵宋王朝优待士子,仁风广布,泽被遐迩。泰顺虽属偏远山区,尚未建县,但才子俊杰,意气风发、昂扬奋进,在科举名场大显身手,屡创佳绩。翁山地处偏隅,但耕读文化兴盛,学风蔚起。翁山翁氏始祖神迁天资颖异,通晓天文地理,且家学渊源深厚,其曾祖翁弘济是唐光化礼部员外郎,祖父翁起予为后唐进士、刑部郎中。翁山翁氏六世祖翁裴“博学多才,恨神州陆沉,不能扫清中原,居家教子读书为辅佐计”。其孙翁庆,聪慧过人,自小就师教读,娴熟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南宋嘉熙戊戌年(),翁庆考中博学宏词科第四名,赐同进士出身,授官大理寺评事。宋淳祐四年(),理宗皇帝晋封翁庆为承德郎,封诰赞曰:“学饱才长,敏达决断,执法宽平,措析是非,至目而迎解,参处法意本胸次以推行。”
翁神迁
除翁庆之外,南宋时期,翁山还有一位循吏名宦,其名翁日善。《分疆录》记载:淳祐四年(),翁日善在京城武校读书(因材武补临安右庠)。是年九月,朝官史弥忠病死。死后次日,理宗皇帝下诏,不允许史弥忠的儿子史嵩之服丧丁忧,还让他出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任命的诏令发出后,朝廷内外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在这种形势下,京城名太学生挺身而出,联名上书要求史嵩之“去位服丧”,结果宋理宗不同意。翁日善于是发动京城学生再次起来抗争,与京城武校学生67人、京师学堂学生(太学生)94人第二次联名上书抵制史嵩之。翁日善在《上皇帝劾史嵩之书》中激昂陈词:“陛下为纲常之主,正当以仁孝治天下,以忠义律臣子,乃以不忠不孝之人(指史嵩之)位之父兄百官之上,其何以为训耶?”其言辞激烈,震撼人心,轰动朝野。最后,理宗皇帝慑于舆论的空前高涨,被迫收回诏令,京城学生抵制史嵩之为相的抗争运动获得成功。
由此,可以推断:两宋时,翁山学风已兴起,文风渐萌。否则,亦不可能出现翁庆、翁日善等儒士官宦。
翁庆、翁日善
兴盛于清代
翁山自古重视教育,历代重办私塾。元代翁仲光“才学优游,开明俊学,乡里远近子弟皆得其传授”。明代翁豹生曾聘请库村吴妥坐馆训童。尤其是到清代,更重视训童。清乾隆十年(),翁世暹在坑底翁氏宗祠两庑建书塾;清咸丰年间,翁如陵在梨垟建外翰第,专辟一五开间书斋;清末族人在文昌阁办私塾,造就子弟,培养人才。
翁山大家族的宅第——梨垟外翰第(年建成)
据《泰顺历史三千年》记载,清代泰顺科举文运、学术文化相对兴盛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清朝中期的乾隆嘉庆年间,另一个是咸丰、光绪年间,翁山书塾的兴盛正印证了《泰顺历史三千年》书中的这一推断。私塾书斋的设立,重教之风的兴起,极大地鼓舞了翁氏族人子弟,一时间,出现了“咏呤诗书之声不绝于耳”之景象。据族谱记载统计,清一代翁山有文武秀才近人,仅在梨垟外翰第这座大厝里,从清咸丰到宣统年间就出了2位贡生、1位增生、8位庠生和7位监生。
翁山梨垟外翰第(内景)
清朝时期,翁山耕读声名已扬,虽无状元及第、进士标榜,但学风已盛。此盛并非学子仕途显赫,也非名门望族崛起,更非先贤人物迭出,而是崇学之风盛行。此风蔚然,一方面普及了文化,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翁氏子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如民间传说翁山人“妙使灯笼计大破黄廖天”,就是一例证。
清朝年间,黄寥天聚众造反,泰顺陷入战乱深渊。顺治十五年,黄寥天流匪驻扎莒江,对翁山发起多次进攻,由于翁山乡兵英勇抗击,再加山高路险,久攻不下。为彻底避逃劫运,翁山有人妙使计策,对莒江匪寇进行攻击。某天夜里,几十名乡兵每人挑着两头各挂十来盏灯笼的长竹竿,从库岭头前往库岭脚方向,到半岭看不到莒江的地方吹灭灯笼,乘黑夜回库岭头又点燃灯笼挑到半岭,首尾相接,源源不断。驻扎莒江的黄寥天流匪以为翁山乡兵倾巢出动,要反攻他们的大本营。于是黄寥天急率大部分流匪赶往库岭脚方向,埋伏在南浦溪两侧,欲与翁山乡兵决一死战。
《分疆录》书影
而令黄寥天意想不到的是,几百名乡勇早已从翁山出发,绕道联云、包垟,等黄寥天一离开莒江,就偷袭了他的大本营,烧光了他的粮草,并埋伏在莒江村头路旁,专等回来救援的寇匪。黄寥天得知莒江被袭,慌忙回兵救援,赶到村头,被埋伏的翁山乡勇杀个措手不及,死伤大半,最后仓惶逃窜百丈。此传说在泰顺几乎家喻户晓,还包括其它一些翁山人的传说,也广为流传。这些传说展示了古代翁山人的智慧,也体现了翁山人读书贵在致用。“翁山人会读书”的谚语可能就是这个时期传说开来的。
翁氏宗祠
盛名于民国年,统治中国多年的大清王朝终结。到民国时期,翁山更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独领风骚。
翁山书院书法课
从办学情况看,民国6年(),翁一声在文昌阁创办蒙馆,历时三年。外垟、梨垟、坑底、山峡等村也相继开办私塾。民国20年(),翁翔在文昌阁办短期小学,历时一年半。民国21年(),翁柽出资创办初等小学,校名为联志小学,俗称文昌阁学堂,聘请翁熙代理校长。民国30年(),翁唐任校长,易称翁山乡国民中心学校,共6个年级4个班多名学生,其中一、二、三、四低年级为复式各一个班,生源主要为周边的外垟、梨垟、坑底等地;五、六高年级为独立班,生源除学校周边外,还吸收原翁山乡所辖的横坑、都铺、山垟、平溪、漈源等地学生。低年级课程设国文、算术、国画、唱游(唱歌、体育)4科,高年级增加公民、珠算、地理、历史、自然等课程。年,政府接管学校,改为翁山乡完全小学。
从学生情况看,民国时期,翁山有留学生1人、大学生4人、军校生9人、高小以上毕业生50多人。这当中有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的翁同文,后成为国际知名学者。
翁辟
从代表人物看,这一时期,翁山有两人声名闻达。一个是翁辟(-),字叔和,八岁入私塾,十四岁受业温州旧制中学,而后就读江苏陆军小学、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北京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参加过辛亥革命、讨袁斗争、抗日战争,因作战机智勇敢,深通韬略,最终官至陆军第三军第七师少将参谋长。另一个是翁柽(-),字圣木,少时熟读经史,弱冠之年就读浙江监狱专科学校,毕业后就职多地,曾先后任长安、青田、嘉兴、遂昌、永嘉、武进等县县长,任内廉洁奉公、勤政亲民、革除陋俗、热心公益、不畏强敌、领导抗日、缉奸善后、政绩卓著,被称为民国时期“最辛勤的县长”、“二十年来贤令尹”。
翁辟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