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了厚重的乡土文化泰顺历史文化的国际考察 [复制链接]

1#

年和年,吴松弟和刘杰等人凭着对泰顺的情怀,带领着地球观察组织志愿者们在泰顺各个乡村田野考察,用双脚丈量、用访谈、摄影、录像的方式,狂热地记录着一个个典型的传统农村。

年,《走入中国的传统农村---浙江泰顺历史文化的国际考察与研究》正式出版,成为泰顺地方史研究的重要部分。这本书建立在地域考察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既有对全县历史文化的总体描述,又有对二十个村、镇的个案解剖,更有对考察中所获资料的多方面介绍,探讨的内容不仅有美丽的古廊桥和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还有家族生活、地方信仰、经济活动、社会风俗,为人们展示出至今还较多保留着传统文化的浙南山区农村状况。

通过本书的介绍带领有兴趣者走入泰顺,这一至今仍然较多保留传统历史文化的山乡,体会中国传统农村的风貌!同时为扩大宣传泰顺文化公益目的,吴松弟老师买了一批该书赠送给给廊桥学会。还附上本书前言、第一章部分电子稿,授权廊桥网刊登。

因本书的出版合同,有效期要到年,受此限制目前还不能全部在廊桥网登出,只能采用剪裁的方法,零散刊出。因此廊桥网会先登出部分,此后再分别刊出一些。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且又地域广大、地理条件复杂的国家,悠久的历史置放在广阔而又复杂的空间,平添了浓重的地域色彩。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按时间的纵度,是从夏商周开始直到今天的王朝史和国家史,按空间的横度,则是嵌镶在约一千万平方公里上的地方史或乡土史。内地和边疆的巨大区别,南方和北方的可观差异,平原和山区的不同风貌,自古至今都存在着。在时间的雕琢下,各地的历史和经济文化呈现出各具特点、丰富多彩的面貌。由于这样的原因,地方史在中国历史研究中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乡土历史和乡土文化构建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历史文献浩如烟海。对于研究者而言,历史文献的浩如烟海既是幸事,又是不幸事。幸运的是有大量的资料可以利用,不幸的是要读完这些资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并容易使研究者产生“凭着这些资料,便可以研究中国历史”的错觉。或许由于这样的原因,长期以来,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考察的学者,人数并不很多。即使研究明清民国的学者,也未必都进行田野考察,更不用说研究明清以前历史的学者了。

我长期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历史地理学科以历史时期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要弄清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必须首先弄清当时的历史状况。此外,中国空间广袤,各地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探究地域的差异性便成为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任务,为此也需要进行田野考察。然而,十多年前我理解的田野考察,与今天的理解有一些区别。我主要通过旅行来观察各区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文化的差别,此外通过与各地的方志办、地名办与地方上的地方史研究者的交流,获得在上海难以形成的对该地历史的认识,以及不易获得的地方性资料。由于这样的原因,我在县一级主要只到县城。后来参加了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和美国学者包弼德教授分别组织的在浙江的调查,才比较全面地理解了田野考察。

滨岛敦俊教授任职于日本国立大阪大学文学部,长期研究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明清社会经济史,年代几乎每年都在这一地区进行田野考察。年至年,我第一次是受我所在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委托,此后是应滨岛教授的邀请,几乎每年都参加由他带领的为期十余天的考察活动,到过浙江省嘉兴市和湖州市所属的各个市县,以及上海市青浦县和崇明县、江苏省吴江县的许多村庄和市镇,采访了农民、渔民、船工、宗教人员等各种各样的老人。滨岛教授的考察内容,涉及水利、土地开发、社会经济、聚落发展、民间信仰、文化风俗等多个方面。尽管当时的客观环境下外国学者尤其是日本学者的田野考察,因人们的不理解而遇到种种困难,滨岛教授仍不惧困难,不辞辛劳,乐此不疲。直到从大阪大学退休之后,他才停止了这种长时间的田野调查。

哈佛大学东亚系包弼德教授(现为哈佛大学教务总长),长期研究宋元明时期的知识分子和思想文化。今浙江金华地区的士大夫,在宋元明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乃至*坛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而包弼德选金华地区为自己的特定的考察与研究区域。他试图通过考察和研究,从家族、地域文化、地域思想以及地理、经济等广阔的层面,了解金华士大夫群体、他们的思想以及形成的背景,借此推进自己对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理解和研究。应他的邀请,我参加了~年以及年,在金华的各个市县的考察。除了与所考察的村庄的不同职业的老人访谈,查阅地方性资料之外,包弼德将古代的祠堂、书院和民居也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在哈佛大学研究生和美国EarthwatchInstitute(地球观察组织)派来的志愿者的帮助下,对古代建筑进行度的拍摄,再制成可以上下左右观看的全景式照片。照片完成之后,加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发布到哈佛大学的中国地方史研究网页,供师生学习与研究之用。包弼德带领的考察队伍的人员配备、科技手段和部分考察资料公之于众的作法,令我开了眼界。

通过参加他们组织的考察,我认识到田野考察并不仅仅是认识各区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方法,也不只是获取地方性资料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是认识占人口90%以上的中国下层人民的生活实态的必要途径。历史是人创造的,但长期以来官方的历史文献展示的只是占全体人口极少部分的帝王将相、百官公卿的历史,记载的基本内容是国家层面的重大的*治、*事、经济活动。即使官方编修的地方志,也大多是国家历史的地方版。因此,只有主要通过田野考察,才能看到帝王将相百官公卿历史掩盖下的人民史和国史掩盖下的地方史,才能思考官方历史书的真实性和局限性,重塑真实的历史。

在各地考察时,每每听到熟悉当地历史的一些老人,在我们采访他们之前或采访之后,因年事已高而过世的消息。他们的过世,意味着当地的一段历史真相和一些历史细节将永远隐匿。因此,我们在采访时总有一种紧迫感。一次,滨岛教授对我说:“我们这种调查,本来应该是由你们中国学者进行,我们外国学者使用你们的调查资料。”我从此话中,看到中国学者在田野考察上的责任,由此也萌生了在条件成熟时,自己也组织地域调查的想法。

泰顺历史悠久,因居浙闽交界处而且人民来自四方,在方言、社会风俗、地方信仰、饮食文化、建筑形态等诸多方面,明显具有不同于相邻地区的地域特点。而且,地域内部的历史文化差异不小,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由于偏居浙江南部的深山巨涧之中,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对出生于泰顺并在此渡过艰难的青少年时代的我而言,长期以来让我印象深刻的,只是贫困和落后。年,刘杰撰文、李玉祥摄影的《泰顺》一书出版,泰顺数量颇多且独具特色的古廊桥和古民居及反映出来的地方历史文化,开始揭开神秘面纱。不久,我看到此书,开始对故乡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当然也为自己作为历史学者对故乡历史的无知而脸红,并产生了为故乡做点什么的想法。

年,哈佛燕京学社邀请我到哈佛大学进行一年的研究访问。我将刘杰的《泰顺》以及他新出的研究泰顺著名村落的《库村》一书,送给包弼德教授,向他介绍泰顺的历史文化。年4月初,经我联系并陪同下,包弼德不顾事务缠身,到泰顺进行了三天的访问。在泰顺县领导的热情接待和安排下,包弼德考察了泰顺几座著名的古廊桥和古民居,走了几段古道。为便于他了解泰顺的古代建筑与乡土文化,我请刘杰先生与我们一起同行。

在考察的最后一天,包弼德对我和刘杰说:“泰顺历史文化确实不错,我们三人一起向Earthwatch申请资助,开展泰顺历史文化的考察,如何?”我和刘杰极表赞成,于是三人就此进行了讨论,确定由包弼德、我和刘杰三人共同担任考察队的领队。当年7月11日,我们三人达成“关于合作进行泰顺历史文物和文化考察的协议”,准备合作在泰顺进行以古廊桥、驿路和民居为中心的历史文物,以及相关的自然环境、历史经济、文化、家族等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协议提到:“我们进行这项考察与研究的目的,是想对一个地域社会进行比较彻底的研究,借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并为哈佛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提供一个走向社会和研究的平台。”

包弼德、吴松弟、刘杰三人在Earthwatch年会泰顺项目展板前合影

年4月15日,由包弼德出面,我们三人向设在美国波士顿的地球观察组织总部递交了项目申请书、项目说明和项目预算等三份文件。几个月之后,接到地球观察组织的邀请信,邀请我们参加11月初在波士顿举行的年年会。我与刘杰携带着制作好的展板材料,赴美国会合包弼德,一同参加会议。地球观察组织是个非*府机构,经费来自民间捐款,个人捐款者除了对自己选定的项目捐资外,还要自费前往该项目的考察点担任志愿者。因此,地球观察组织的年会,也是个人捐款者选定捐款项目的时间。

为了便于选择,来自世界数十个国家的各个项目组,都要在会议展厅摆出自己的展板。我们的项目“HistoricalBridgesandBywaysofChina”的展板,展示了泰顺美丽的廊桥和颇具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古民居,以及茂林修竹掩映下的古驿道,格外引人注目。展出的当天,便有二十余人在我们展板旁边的登记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地址与联络方式。此次共有一百余项目参加展出,有意参加我们项目的人数在各项目中遥遥领先。果然,归国不久,便接到地球观察组织主席的来信,通知将资助我们进行田野考察。此后,他们为我们提供了06年和07年两年的支持。

节选自《走入中国的传统农村---浙江泰顺历史文化的国际考察与研究》作者:吴松弟

▇点击即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