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村镇徐岙底村屋瓦层叠、石墙环绕、古巷纵横,是泰顺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偌大的村落没有一座现代化的房子,夯土墙、黑瓦、翠竹、石头巷、酒曲坊、古井、古道,每一处都会触动现代人的心弦。而徐岙的村名更蕴含着古人礼敬英雄的情结。
▲徐岙底村的古屋与纵横交错的小巷迁居征得神明“应允”
起初,徐岙底叫松源村,更早叫西岙,村里的人并不姓徐,而姓吴。筱村当地有一个吴姓先祖吴莱与徐三公庙有关的迁居故事。吴莱是唐谏议大夫吴畦的十五世孙,世居凤林(在今筱村镇枫林村)。据道光二十年徐岙《吴氏族谱》记载:吴莱在“宋端平三年()十二月庚申,夜梦徐岙地灵,遂有迁居之志。时有土谷神徐三公庙在此,公斋戒沐浴敬祷于神,将己屋与神易之,神许之,遂定居于此。”
▲《吴氏宗谱》记载吴莱的迁居轶事
这个家谱记载的遗事具体到年份、日子,着实稀奇,想来这是值得吴莱细细品味的一个梦境,他梦见徐岙山川灵秀,催生了迁居的念想。他定居徐岙底,先虔诚地向当地的土谷神徐三公祷告,征得神明的默许。
▲徐岙底村口的古树古庙与民居
这个记载也说明了村中是先有徐三公庙,后有吴氏村民。吴莱所钦敬的徐三公即是徐震(—),北宋瑞安义翔乡五十九都仙居(今泰顺罗阳镇仙居村)人,官至温州府判。徐岙村名的由来也与徐震有莫大的关联。
▲站在举人府二楼看庭院与村落风光
徐震其人其事
几百年来,徐震因何能赢得人们的敬重呢?这得从他的英雄故事慢慢说来……
宋徽宗统治初年,宋朝的情况一度还不错,隐隐有中兴之象。但宋徽宗耽迷艺术,在江南大肆捜罗奇花异石,官吏们又乘机侵贪,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以至于民怨四起。
▲徐震画像
宣和二年(年)十月初九,方腊在青溪(今浙江淳安)造反起义,起义队伍很快从千余人发展到近万人,并攻占了青溪县城,接着又一鼓作气,攻下了睦州州治建德城与睦州所属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与其同时,起义*打退了驻守歙州(今安徽歙县)的宋*,占领了歙州及所属一些县城。随即,起义*向杭州进攻。十二月二十九日便占领了杭州。这时,东南州郡纷纷响应,起义队伍发展到将近百万人。
▲乾隆《温州府志》记载徐震守卫吹台小岭
宣和三年(年),方腊的部队攻占温州,逼近瑞安。县令王公济与乡绅赵霑商议稳守,决定招募义勇4万余人,由徐震为将领,分守吹台山(今瓯海境内)各要道。是年四月初七,双方激烈交战,首领徐震壮烈牺牲于瑞安桐岭,享年58岁。徐震的英勇牺牲,激发了乡绅及地方*民的斗志。当时乡绅薛良显、薛良朋、薛良贵兄弟三进士组织徐震的余部,对敌抗战,方腊的*队未能进入瑞安。
▲瑞安小岭城堡城门
徐震阵亡后,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敕封其为忠训郎,并立庙祭祀。泰顺仙居《徐氏宗谱》里记有一段敕封诰词:“忠义所激,勇当寇锋,陷阵先登,以身殉国,持赠忠训郎。子承信郎,又立公之庙宇于桐岭。”
▲徐震画像左边敕封诰词
明洪武三年(年)八月十六日,朝廷又加封他为忠训侯王,入乡贤、忠义二祠,正祀典,复建徐震庙。清雍正七年(年),其墓以名臣享受官银修葺。
历史上三个朝代三位皇帝先后敕封徐震,后人因此尊其为“徐三公”。后世为徐震建庙立祀,称忠训庙,亦称徐三公殿或徐三翁庙。
▲清雍正《浙江通志》记载:
“洪武初,诏加忠训郎”
历代文人对徐震多有题咏。北宋瑞安“横塘先生”许景衡游吹台山忠训庙时写下诗句:“天末空愁眼,尊前且浩歌。山林与廊庙,二老竟如何?”明朝崇祯年间瑞安知县李灿箕为徐震庙题写“忠毅荷天”匾额。清代学者林鹗拜谒泰顺罗阳大猫湾的徐震墓时作诗:“怪石阴森吼大猫,*雄邱垄禁刍荛。”诗中的“禁刍荛”指的是官府敬重徐震,禁止砍伐坟墓边上的草木。
▲罗阳镇大猫湾的徐震墓
徐震的传说
除吹台山原有忠训庙外,在飞云江一带、温瑞塘河沿岸及泰顺境内还有众多忠训庙,筱村镇境内现存就有三座。至于徐三公如何升格为筱村本境神主,那就有来头了……
▲筱村镇忠训郎庙的大门
清光绪《分疆录·忠烈传》记载徐震:“……明洪武初,定祀典,仍加忠训郎,每岁以五月望日致祭……至今各处庙祀尚多,而筱村香火独盛。”最后那句话,说明了徐震跟筱村的特殊缘分。
▲《分疆录》记载徐震庙“筱村香火独盛”
泰顺筱村一带至今有这样的传说:徐震战死后,其家人扶柩返乡,在途经筱村松源村口时显灵,天降甘霖,解了当地旱灾,当地百姓为报恩便将村名改为“徐岙”,并就地建宫祭祀。徐岙村口古树下的忠训庙,就是当年祭祀徐震的徐三翁庙,千百年来祭祀的烟火从未断绝。如今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徐震诞辰,筱村徐三翁庙都会迎来一场隆重的祭祀活动,迎神队伍穿行于徐岙底的小巷。
▲迎神队伍经过徐岙底村的小巷
吴莱迁居徐岙底的时间是宋端平三年(年),徐震阵亡是宋宣和三年()日,时间相差年。
关于徐三公与筱村,还有一种传说。徐公遇难,遗体运返故乡,途经玉溪北坑口,当时大雨滂沱,洪波拥簇,浪花飞溅,无法前行,只能停留避雨。淜洪过后,上游漂流下大量树木滞积溪旁,民众甚感稀奇,欲为英雄立志,几经努力,建造徐三公庙。
因此,村民逢年过节,人人祀拜,求财得财,求雨得雨,驱邪除病,有求必应,甚为显灵。至明洪武初定祀典仍加封忠训郎,到明朝中期报朝封忠训候王,自此玉溪村民更加敬仰英雄徐三公,众议将小庙改造成徐三公大公宫,于是众人慷慨解囊,集资捐财,有力出力,出谋献策,盖庙敬神。
▲徐岙底忠训庙对联:
北宋御寇殉台岭,明中显灵惠徐岙
大公宫即将竣工的某一晚,木匠师傅的斧头和徐三公塑像的手腕不见了。众人到处寻找,终于发现斧头挂在松源村金兰坑的樟树枝上,手腕放在来龙岗的悬崖上。说来奇怪,经求神问卦得知,原来是徐三公英灵想要到松源村安位,而松源村内已有玄天帝神尊,不同意徐三公入住。为此,二神斗了起来,各显神通,调来神兵神将,弄得山动地摇,双方还是互不服输。徐三公愤怒不已,跑到来龙岗上踏了二脚,听说至今上路岩和下路岩这里,大公的二只脚印和一处崩塌的古足迹遗存尚在。
▲徐岙底古树下的忠训庙
松源村民不愿二神争斗,出面调停,立下祭文,祭天拜地,要求和谐平安。二神也偃旗息鼓,终立下城下之盟,双方协商议定,玄天帝神位归众厅奉祀,松源村水口新建一宫和北坑口新建的大公宫,都为徐三公神位奉祀。村民为纪念英雄徐三公,将松源村改名为徐岙村。
这纯粹就是有才的村民,杜撰出来的故事。当然,徐震是真人,他跟筱村的事,也是真事。在民间他是徐三公,有求必应,护佑着一方百姓。死而不灭,既而成神。
▲筱村镇北坑村上章自然村忠训庙
藏风纳气,风水宝地
凤林吴莱迁居徐岙底,可以说是不但得了风水宝地,还得到了神地。徐岙底前有玉溪环流,后倚金山,左青龙右白虎把守着村口,四相俱全,三才合和。村中山泉长流,古树参天,粗壮的枝干和遒劲的老根,饱含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
▲站在村后看顶头厝等古民居
得风水之气和泰顺吴氏的文气,徐岙底除了出了武举人吴永枫、贡生吴永清等之外,还留下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古民居村落。
▲举人府老照片
▲举人府的檐廊
徐岙底古民居主要以土木结构建造为主,古民居和谐自然,由夯土墙、石墙蛮石、素木天然而成。青瓦土墙不事雕琢,屋檐翘挑,飘洒灵动;古宅敞而不封,亲和友善,细节处尽显匠心和智慧。
▲石墙蛮石、鹅卵石街
徐岙底巷道纵横,路面均用卵石铺设而成。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古道两旁,立面起伏有致,屋檐富于变化,古民居主要有文元院、举人府、顶头厝等。
▲文元院内景及染布作坊
文元院位于顶头厝的正前方,为附贡生吴存经所建,厅堂里悬挂有浙江学*王杰为其父吴永曾所题的匾额“华国俊英”等;举人府位于文元院的左前方,门楼上悬挂着吴永枫的“登科”匾额,厅堂横放着一把大刀;顶头厝为村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民居,因所处的位置比其他民居要高,村民们俗称为“顶头厝”。
▲浙江学*为吴永曾题写的匾额“华国俊英”
▲顶头厝的木质门楼
顶头厝是太学生吴家驹在乾隆年间所建,他素性敦厚,以乡中的公益事业为己任。乾隆丁卯年(),吴家驹带领族人建造吴氏宗祠,祠堂将要竣工之时,第四子吴永枫出生。吴永枫能文能武,考庠生时得浙江学*李宗文的赏识,后在乾隆庚寅恩科乡试中考取第三十七名武举人,乡民都说这是吴家驹善有善报。
▲徐岙底吴氏宗祠
后来,吴永枫上京参加会试落榜,已经担任兵部左侍郎的李宗文想留他在京练习武艺,再图进取,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婉辞。李宗文询问后得知吴父年将七十、吴母年将六十,就亲笔题赠匾额“松萝青荫”贺寿,曾担任过浙江学*的周煌也赠匾“王国储英”。
▲吴永枫举人府厅堂中的大刀
顶头厝轩阔富丽,可惜现在倒塌了大部分。此外,徐岙底还有忠训郎庙、双井、双心巷、举人巷、文元巷、三拱石桥——永济桥、七齿石碇等人文景观,具有多方面的文物研究价值。从年的《徐岙地形侧面图》来看,以前徐岙底还有汤夫人宫、马佛宫等。徐岙底宗族文化、崇祀文化及“耕读”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与风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
▲徐岙地形侧面图中有汤夫人宫基等
村内的许多构造延用宋式做法,如顶头厝门楼的木质抱鼓石,稍饰雕刻,纹样清晰,古朴且大方。院落地面用卵石铺出花纹,正房和两厢也采用较多的雕饰,风格朴雅。
▲左图为顶头厝的门楼的木质抱鼓石
右图为举人府梁柱上的狮子木雕构件
尤其是被写进族谱“徐岙底四景诗”的双井,颇有特色。徐岙底村后有“双井”遗迹,上一口井为饮用水源,下一口井为洗涤之用,有《双井含春》诗:
苔渍烟霏石甃清,银床两两照空明
谁为抱甕长飞雾,错认潮泉含避鶄
一脉甘温浮玉液,四时澄徹嫩瓊罂
由知胜地春常在,不管硫*始得名
▲徐岙底的“双井含春”之景
结语
如今的徐岙底,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温州市十大最美历史文化村落。它是徐三公“神佑”和筱村吴氏宗族经营的结果,“徐岙底的村民不姓徐”也成为一个富有价值的文化IP,这是古时候筱村人纪念英雄的见证,是铸进时间里的谦恭,作为历史遗迹它给人以力量,作为民俗它是乡愁的守望。
▲烟雨迷蒙中的徐岙底村落
====全文结束,别忘记转发分享哦!====
本期撰稿:龚崎现
“泰顺年”征稿启事
为传播泰顺故事,助力旅游发展,县委宣传部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