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包氏宗祠,想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位于安徽合肥的包氏宗祠吧,毕竟那是鼎鼎大名的北宋名臣包拯的家族祠堂,而且也是一座极其特殊的门朝北的祠堂。不过今天我要说的不是合肥的包氏宗祠,而是位于“中国廊桥之乡”浙江泰顺的包氏宗祠。
我们知道泰顺是位于浙江省最南端的小县城,早年间地处偏僻,村落分散,先祖们为了交通方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于是一座座供人歇脚避雨的古廊桥拔地而起,同时也方便了村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说正是因为廊桥的建设,才把泰顺人联系到了一起,而随着人丁的兴旺、文明的发达,宗祠则令这份联系更加的团结和紧密。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跟“宗族自治”有关。通过以弱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的宗族组织,一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宗祠则是宗族进行组织管理的头等大事。
俗话说“追根溯源修家谱,继往开来建宗祠。”这也很好的印证了“家必有谱、族必有祠”一说。宗祠可不仅仅是一栋普通建筑,它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是团结宗族和联络亲情的纽带。关于这一点如果你来自于农村则或多或少会有所了解,尤其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这种认知则会更加深刻。
泰顺泗溪镇的玉岩村,是包氏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包氏始祖在宋德祐元年自平阳竹楼迁居于此,千百年来,这座象征着包氏家族文明友孝、兴旺发达的包氏宗祠,毅然矗立在这景色秀丽的青山绿水之中,不但是包氏家族逢年过节缅怀先贤、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成了游人了解传统历史文化的知名景点。
玉岩包氏宗祠,肇始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年间迁至现址,后又在清道光年间再次重建,坐北朝南,依山面水,规模宏大,建造考究,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浙江省内罕见,泰顺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宗祠,具有很高的文物综合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宗祠总占地面积约平米,由牌楼、照壁、外台门、头门、前堂、正厅等部分组成,走近包氏宗祠,在公路边你会看见一座古色古香的木构重檐三间牌楼,主梁正中悬挂“包氏宗祠”匾额,红柱灰瓦、画栋雕梁、气势非凡。对面的照壁通身卵石砌造,墙头上有狮守护。走过一条鹅卵石铺面的小径,便可见包氏宗祠的主体建筑群,砖石砌筑的外台门,呈满月圆洞形,粉墙彩绘、重檐飞翼,门洞上“派衍竹楼”四字,道出了玉岩包氏始祖源出之地。
圆门后是一池碧水的半月池,其后头门外天坪两边兼置束龛,墙上亦施彩绘,供焚烧香纸之用。头门并列三洞,中间正门对应的是地位最高的宗祠主殿,院内乔木苍翠、苔痕斑驳,前堂八根巨柱对称排列,前堂中悬有“明德永祀”等匾额,是族民祭祖、宗族议事、婚丧嫁娶举办仪式之地。两旁的小门又称“鬼门”,平常供人通行。正殿后为寝殿,寝殿明间设神橱,神橱前沿有细木镂花罩,涂朱描金,雕刻精细,栩栩如生,精巧异常,内供奉祖宗牌位,常年香火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