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等法院在昨天下午做出裁决:梁颂恒、游蕙祯议员资格自10月12日起取消,议席悬空。
游蕙祯抵达高等法院,手持判决书向传媒简短讲话。
这场前前后后持续了一个月的宣誓风波和议员争议总算有了一个结果。本期望梁、游两人能够代表香港年轻一代,为香港未来发展出一分力,为香港年轻人做出表率,却因为这一场闹剧断送了自己的前途,还将“港独”“本土自决”“香港民族论”等字眼再次带到风波中心。
游、梁两人表示会就此结果继续上诉
其实除开游、梁两人,自港大《学苑》的“香港民族论”到招显聪的“港人优先”组织,再到*之锋的“学民思潮”,似乎越来越多香港年轻人失去了中国认同感,越来越多“天然独”活跃在香港各大议题中。
“学民思潮”领导人*之峰
这让人不禁开始思考,是否“港独”“本土自决”“香港民族论”等已经成为香港年轻人的主流思想?香港年轻人是否有中国认同感?
很显然,这群人的崛起并不是偶然,而是在香港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萌芽与滋长起来的。
早年香港的国族认同自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以来,英国并没有在香港建立正式的教育制度,香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指定的教育课程中并没有明确的*治立场。尽可能避而不谈,是港英*府的基本方针。然而,在港英时期,香港人大致上不会否认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
为什么这么说?港英时期,*府只是鼓励私人和教会办学,对教育的投资极少,一方面是因为香港没有足够资源,另一方面是英国尚不清楚香港的前途。
在这个情况下,香港出现的民办中小学便承担了教育这个责任。当时民办的中小学,有不少都有*治背景,例如导群中学,私立协和女子中学等。这时,香港人所认同的中国,是中华民国。随着内战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香港人所认同的中国便由中华民国慢慢转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背景人士利用国民*府资金建校舍。学校一直维持升旗、读《国父遗训》传统。
香港的本土意识与第一、二代香港人相比,第三、四代香港人对香港产生了本土意识。
六七暴动之后,港英*府增加了在香港的教育开支,港英*治开始主导香港的教育课程,各种「去国族教育」正式展开。
「去国族教育」大体上就是在教育课程中,避免建立学生对国族的身份认同,这里的「国族」指包括以北京*府为首-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体;及以台北*府为首-中华民国为主体的两个*权。
即使在70年代,香港仍有人庆祝双十节(中华民国国庆日)
港英*府刻意去*治化的「公民教育」,香港时事评论家陶飞在一篇讨论港英时期的文章中提及:
当时的课程,公民科(civics)谈的是香港的社会、*治和经济,没有谈到英国。地理学习的是各大洲的情况,谈澳洲、非洲谈得很深入,谈英国、中国倒是轻描澹写。鸦片战争还是用了实实在在的OpiumWar字眼,而不是内地有时使用的「第一次中英战争」。
港英*府之所以推动去国族化,是为了香港*治上的稳定。六七暴动期间,有不少左派在香港进行各种煽动。更有人说,当时香港街头的炸弹不比今天伊拉克少。
不得不说,年轻人特别容易被煽动起来。因为近代中国不断被入侵,结果,只要有人打出「爱国」的口号,年轻人就会变得愤慨。亦因为这个原因,港英*府积极推动去国族化。
回归之前,香港的青少年对自己的国家是没有认同感的。
香港青年协会于年的研究中发现有三成半受访青少年自认没有民族自豪感。“如果0分代表完全不爱国,分代表极其爱国,香港青少年平均只给自己57分,广州青少年平均给自己90.4分,北京92.4分”。
当然,单方面的去国族化很难成功。与之同时发生的,是香港经济的起飞。港英*府在香港不同的媒介宣传狮子山精神,以经济发展安慰香港一整代人,结果,香港的华人发挥了中国人最强的天份:赚钱,香港经济腾飞。
狮子山精神,是香港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概念。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狮子山精神令香港的本土意识萌芽。
新世代的本土想像「我是香港人」这句话,是新世代的产物。
改革开放时期,有不少人北闯,「香港人」三个字,有一段时间是「富有」的同义词,但在这段时期「香港人」并没有明确的身份意识,这三个字充其量只有地域意思。
直到回归后,香港人三个字,慢慢被社会赋予了新的含意。
英方卸下英国国旗,彭定康接过国旗
「香港人」,首先代表的是一种对香港的自豪感。当然,很多人会把这种想法称为「优越感」。实际上,这是对自豪感的曲解。一个人感到自豪,不代表他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
文字的意思由社会大众赋予。「香港人」一开始和「中国人」并没有冲突,但越来越多人对香港人三个字的曲解,令社会大众在舆论上反感这三个字。
结果,当一个香港人称自己为「香港人」时,就会有人跑出来说:「什么香港人,是中国香港人!」更有人会直接说:「港独份子」。总之,只要看到或听到「我是香港人」这些字之后,他们就会不高兴。
说「我是香港人」的人会因此而说「我是中国香港人」吗?不会。结果就是:「香港人」与「中国人」成为了对立的词语。说自己是「香港人」等同于反对自己是「中国人」。
当初香港人并没有与中国人对立的意思,结果一群为了*治正确的人,赋予了香港人三个字「*治不正确」的意思,结果令香港人与中国人成为对立的存在。后果就是今天香港人身份上的困惑。
社会中很多价值观都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回归初期,香港人并不排斥普通话,亦接受简体字,但近年,各种反普通话、反简体字的行动在香港概为常见。中港两地并没有因为香港回归而融合,反而因为这些矛盾而关系恶化。
无论如何,以上的结果是,带有本土意识、与「中国」存在对立意义的「香港人」诞生了。
本土意识的膨胀香港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这是香港*府或中央*府不能忽视的历史。但港府去殖民化*策,激起近年本土意识得到发展。
第一役:皇后码头
皇后码头是以往港督登岸之地,香港*府皇后码头拆卸作道路和商厦用途,举引发香港部分民众不满。本土保育组织策划一连串论坛、静坐和绝食阻止皇后码头拆卸,事件后来演变成警民冲突。
皇后码头一役之后,先后有反高铁、保卫菜园村、反对新界东北发展计划前期拨款到「真普选」占领运动等。
香港*府在推动整个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计划时,在财*支出、回收土地,以及是车站选址、设计等问题上,引起了香港社会人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