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美联储加息可能引发商品和金融市场新震荡
注: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2015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一)国际环境
2015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减弱,增速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发达国家生产率增长缓慢,投资需求不足,金融市场信心不够稳固,经济复苏弱于预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内需不振,出口萎缩,资本外流,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微博])最新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1%,增速较2014年低0.3个百分点。全球贸易下滑较宏观经济更严重,据世界贸易组织[微博](WTO[微博])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0.7%。9月末,WTO将201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预期从此前的3.3%下调至2.8%,连续第4年低于3%,同时表示若新兴经济体经济继续减速,不排除进一步下调全球贸易增速的可能。
美国经济复苏相对较好但并不稳固。受严寒天气、美元升值等因素影响,美国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仅增长0.6%。二季度,美国经济强劲反弹,GDP环比折年率增长3.9%。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出现减弱迹象。9月制造业PMI从8月的51.1降至50.2,为2013年5月最低。9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仅14.2万人,不及预期的20万人,为20个月以来的次低水平;消费者物价指数环比下降0.2%,连续两月环比下降,通缩压力有所显现。市场普遍预期,受上述多重因素影响,美联储年内加息的可能性降低。IMF预计,2015年美国GDP增速为2.6%,较2014年低0.2个百分点。
欧元区经济有所企稳。受益于宽松的货币*策、弱势欧元和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下跌,欧元区经济指标总体呈好转趋势,经济增速企稳。一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1.2%。二季度增速进一步上升至1.5%。当前,欧元区银行信贷持续下降趋势已得到扭转,企业经营环境明显改善。但欧元区经济中的结构性痼疾难消,经济进一步回升难度较大。8月欧元区失业率为11%,远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危机前自身正常水平。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1%,较8月下滑0.2个百分点。2015年二季度末,*府债务占GDP比重为92.2%,较一季度末92.7%有所下降。近期,叙利亚冲突引发的难民问题持续发酵,给欧元区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IMF10月份预测,201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1.5%,较7月份预测提高了0.3个百分点。
日本经济复苏出现反复。在企业投资信心上扬、出口较快增长等因素的带动下,一季度日本经济环比折年率增长4.5%。二季度,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萎缩,环比折年率下降1.2%。下半年以来,日本经济数据中的消极迹象仍较为突出。9月,制造业PMI从8月的51.7降至51,三个月来首次下降,反映制造业扩张放缓,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从8月的51.6降至47.8,跌至50的荣枯线以下,为2013年2月以来最大降幅。IMF10月份预测,2015年日本经济增长0.6%,较7月份预测下调了0.2个百分点。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2015年以来,新兴经济体经济受到多方面不利因素冲击,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金融市场震荡、地缘*治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除少数国家和地区外,新兴经济体增长普遍放缓。能源资源输出国经济下滑最为严重,巴西、俄罗斯经济陷入“滞胀”状态。亚洲新兴经济体表现相对较好,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二季度经济同比分别增长7%、4.7%和4.9%。IMF预计,2015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较2014年低0.6个百分点。
(二)国内环境
2015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中国*府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施有效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9%,国民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1.4%,较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基本平稳。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较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3%,较去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0.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6%。居民消费稳中有增。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较去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上零售额增长36.2%,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25.7个百分点。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较去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降幅较去年同期扩大3.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9%,降幅较去年同期扩大4.1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平稳增长。9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1%,较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三)四季度及全年外贸形势预测
四季度中国所面临的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外需疲弱、内需不振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共同影响中国外贸增长。
出口方面,世界经济先行指标呈现放缓迹象,预示全球需求不足局面没有明显好转。2015年9月,J.P。摩根全球制造业PMI降至50.6,是2013年7月以来最低值。同时,考虑到上年四季度出口基数较高,今年四季度出口实现较快增长有一定难度。
进口方面,中国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呈现企稳趋势,加强进口的*策效果逐步显现,将对进口形成支撑。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继续抑制进口金额增长。
综合考虑,预计2015年全年中国出口规模将基本与上年持平,全年进口将呈现较大幅度下降,并拖累总体进出口出现下降。但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相对较好,降幅低于全球贸易平均降幅,也低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的外贸降幅。2015年前7个月,中国出口小幅下降0.8%,而欧盟、美国和日本出口则分别下降14.3%、5.4%和8.4%。预计2015年全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有望继续扩大。
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态势分析
(一)外部环境
低增长局面难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尚未找到新的强劲增长点,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减速,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经过多年的*策宽松后,各国宏观经济刺激*策的积极效应普遍递减,而负面影响上升,不少国家宏观调控陷入两难境地。在全球经济总体弱势复苏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经济状况的差异扩大。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从低谷缓慢爬升,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增强;新兴经济体难以恢复到前几年的较高水平,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资本外流等还可能加大其下行压力。IMF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仅略有提高,为3.6%。其中,发达国家增长2.2%,较2015年上升0.2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5%,较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
美联储加息可能引发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新一轮震荡。随着美国经济逐步恢复,美联储加息时点日益临近。美联储加息可能推动美元进入较长的升值周期,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引发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深度调整。从历史经验看,在美元升值周期,大宗商品价格易跌难涨,新兴金融市场往往经历资金净流出局面。新兴经济体在调整中首当其冲,一方面能源资源出口收入锐减,另一方面资金外流导致外汇储备减少、货币贬值。目前不少新兴经济体经济正处于困难阶段,结构性改革进展迟缓,经济增长动力欠缺,财*金融状况比较脆弱,在美联储加息的冲击下,部分国家和地区不排除发生区域性危机的可能。
国际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随着自动制造、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在制造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部分跨国公司出于贴近消费市场等考虑,从离岸生产转向近岸、在岸生产,缩短全球供应链。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国内生产能力提升。受这些因素影响,近年来国际贸易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进口的拉动作用下降。在经贸规则领域,多边贸易体制艰难推进,2013年底达成的“巴厘一揽子协议”尚在落实之中(见专栏二),多哈回合仍面临较大阻力。全球范围内自由贸易区迅猛发展,包括12个成员国的《跨太平洋(行情601099,买入)伙伴关系协定》(TPP)于10月5日完成实质性谈判,一旦建成将成为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见专栏三)。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自由贸易区具有贸易创造效应,对促进成员间经济融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客观上也可能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对成员国与区外国家的合作造成一定冲击。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
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发达国家投资活动低迷,对能源资源、中间产品、机械设备的需求不振,严重拖累投资品国际贸易增长。2012年至2014年,发达国家投资平均增长1.3%,比2009年至2011年平均增速低8个百分点。在经济低增长的环境下,发达国家消费者对扩大消费支出态度较为谨慎,耐用品消费增长有限;新兴经济体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收入增长明显放缓,消费市场需求下滑,消费品国际贸易缺乏强劲的增长动能。WTO预计,2016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3.9%,仍将低于过去20年5%的平均水平。其中,发达国家出口增长3.9%,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3.8%。
中国传统竞争优势进一步弱化。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延续上升态势,严重削弱了出口企业竞争力。目前,广东等沿海省份制造企业普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约为600美元,是部分东南亚国家的2倍以上。如综合考虑土地、能源价格等因素,成本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东南亚、南亚等新兴经济体承接出口加工产能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能力提升,在发达国家市场对中国产品形成竞争和替代。2015年前8个月,中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从2013年同期的47.7%下滑至46.7%,同期越南从7.0%提高到8.8%,印度从3.6%提高到3.8%。
贸易摩擦有所加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一些国家采取设置贸易壁垒等非常规手段抢占国际市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高发的势头一直没有明显缓解。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金融危机以来,二十国集团成员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约80%仍在实施,影响全球4%左右的进口。中国一直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据世贸组织统计,2014年世贸组织成员采取的所有贸易救济措施中,涉及中国的超过30%。中国的钢铁、新能源等支柱产品成为遭受国外贸易摩擦的重点,对出口的影响有所加深。此外,还有一些国家为取得竞争优势,推动本币大幅贬值,助长“货币战”隐患。
(三)新的增长动力
新的竞争优势正在积累。中国具备跨国化经营能力的企业群体日益壮大,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成为新的增长热点。民营企业活力不断迸发,积极向高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拓展。中西部地区外向型产业链日益完善,外贸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外贸新型商业模式蓬勃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8%,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7.3%。
对外开放进程深入推进。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进入实施阶段,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相互促进的局面正在形成,为外贸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中国积极发展多双边经贸关系,截至目前已与22个国家和地区达成14个自贸协定,并与有关国家共同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RCEP)、中日韩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等谈判取得进展。中国积极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扩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区域范围,在广东、天津、福建新设3个自贸试验区,逐步推广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成果,提高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水平。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为中国外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策落实见效。2014年以来,针对进出口的不利形势,中国*府出台了多项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策,在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稳定人民币汇率、推进外贸新型商业模式发展、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融资服务、优化进口关税结构、优化出口退税率结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随着外贸稳增长各项举措的逐步落实见效,中国外贸发展的*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进出口企业的信心增强,外贸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
(四)2016年外贸发展形势判断
2012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连续4年处于个位数增长甚至更低的区间,这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是首次。出现这一局面,有外部环境不利的因素,也与中国竞争优势转换、外贸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有关。随着广大进出口企业转型升级意识增强、进程加快,中国外贸有基础、有条件渡过困难局面,在新的增长区间实现平稳健康发展。2014年,中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份额为12.4%,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历史峰值相比仍存在差距。只要外贸*策有力得当、企业主动调整转型,2016年中国外贸增速有望继续高于全球贸易增速,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将稳中有升。图
5
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增速比较图
6
中国和美国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所占份额比较
面对外贸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中国*府将继续坚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发展对外贸易,着力破解制约外贸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着力结构调整和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相关部门将抓紧贯彻落实已出台*策,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减轻进出口企业负担。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品牌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加快推进外贸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带动中小企业出口。继续加强进口,发挥进口对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和扩大消费的积极作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经贸伙伴务实合作,为进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