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官道再怎么险恶也挡不住官道上涌动的人群mj4ok0ov
TUhjnbcbe - 2020/6/15 15:48:00

官道再怎么险恶也挡不住官道上涌动的人群


《史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淮南子》:“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于鼎(古代用于煮东西的器物)俎(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元曲里这样的感叹更多。“*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襕(古代上下衣相连的服装)裹着祸端。”(张养浩《双调水仙子》)“官极将相位双兼,险险险!”(曾瑞《中吕醉东风》《清高》套曲)“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门关,长安道上一步一个连云栈(栈道名。在陕西汉中地区,为古时川陕通道,全长470里。战国时秦惠王伐蜀所经之栈道,汉张良劝刘邦烧绝所经过的栈道,都是指的这条栈道。)”(查德卿《仙吕寄生草》《感叹》)“高官鼎内鱼,小吏罝(捕兽的)中兔。”(任昱《双调清江引》《题情》)“伴君如伴虎。”更是人们熟知的俗语。


    明崇祯时候,兵部尚书张鳯翼带兵与清兵作战。他知道很难战胜对方,但又不敢退兵,因为一旦退兵,崇祯就会将他杀掉,还要连累家属和孩子的前程——不能考功名。他带着*队与清兵周旋:清兵进,他就退;清兵退,他就进;就是不打仗。他在*中喝大*,只求速死。最后,张鳯翼死于*中,没有连累家属,影响孩子的科举考试。也是崇祯时候,兵部尚书陈新甲,曾手持崇祯给皇太极的谈判信件,与清人多次暗地接触。一次,因为疏忽,把崇祯的信件放在案桌上没有收藏,被他人发现,传扬出去。崇祯不但没有为陈新甲承担责任,反而把陈新甲杀掉以灭口。


    然而,再多的官道险恶的格言、名句、事例,并没有警醒涌向官道的人们。范进中举的故事,虽然是小说,但却是现实事实的艺术概括。《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据说在科举考试路上一直奔走到70岁。康熙、乾隆时期,祖、儿、孙三代进考场的事,并不罕见。为了考得功名,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作弊,更是屡见不鲜。这是在科举考试路途上涌动的人群。


    用大量金钱买官做的事,历代都有。这里有三种情况。


    一、官家明码标价卖官。中国历史上明码标价卖官起于何时,很难考证清楚。有文字记载的“捐纳”,始于秦始皇。因飞蝗成灾,秦始皇下诏:凡老百姓缴粟千石的拜爵一级。到了汉文帝时,他接受晁错务农贵粟的建议,下诏:准许老百姓缴粟赎罪或给予爵位。东汉灵帝,在鸿都门列榜标明各级官阶的价码,从一亿到几百万不等,甚至禁**士都有价码。如果按照资历应当升迁的,可出半价或三分之一。还可以直接上书皇帝,请求任某地县令,然后根据该县收入多少定价。还规定:有钱的可以先交,无钱的可以赊欠,到任后加倍交纳。而且,交易中可以捣*,据说曹操的父亲曹嵩花一亿钱买到三公之一的太尉,而同为三公之一的司徒,崔烈只花了五百万,因为他贿赂了灵帝傅母程夫人。此后,各朝代常因筹饷、赈灾、备边、兴办工程等,用“捐纳”作为取得经费的来源。清初,屡用“捐纳”筹措饷银,乾隆时曾办经常性的“捐纳”。鸦片战争后,财*支出激增,加上战争、灾荒不时发生,于是广开捐例,京官自郎中以下,外官自道台以下,都可“捐纳”。到了清末,“捐纳”人员已经无法安排。为了使“捐纳”有章可循,官府制定了捐官的章程,这就是“捐例”,也叫“事例”。通过科举考试得官得叫“正途”,“捐纳”得官的叫“捐班”。“捐纳”得官的人,当然得把所花的钱弄回来,还得有赚头,结果产生大量腐败昏聩的官吏和骇人听闻的贪污现象。因为有“捐例”,“捐纳”得来得钱归国库,也就是皇帝家;但不论怎么说还有点“公”的意味。


    第二种情况是官员私下卖官,所得的钱财,装进自己的口袋,就没有“公”的意味了。这样的情况,历朝都有。南宋下级为求升职,行贿公开化。陈自强做宰相,官员们上书,封面上必须写明“并献某某物”,否则搁在一旁,不去翻看;连所上的书都不看,上书人升官的可能性就只能等于零。程松谋求升官,买一美女取名松寿,献给韩侂胄。韩侂胄问:怎么与你同名?程松说:为的是我的贱名常达尊听。韩侂胄很高兴,便给程松同知枢密院四川宣抚使的官职。


    三、自己“运动”,也就是上面不一定要受贿,而求官的人自己行贿。京剧《苏三起解》里,崇公道有这样的说法:洪洞县令的官职是“运动”来的,让他不受贿是不可能的;他又自嘲说:就是他自己也在苏三的官司中闹着了一双鞋。用“运动”取得官位,当下也不少见。揭露出来的“运动”手法,真实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拉在上级家里的提包中全是人民币;麻将桌上输的全是下级,赢家则是上级;送给上级的香烟竟然是一根根卷着的人民币;等等。这是在用金钱卖官道上涌动的人群。


    当官的诱惑力实在太大,涌向官道的人把“伴君如伴虎”之类官场险恶的教训抛到脑后,在官道上涌动如蛆虫,做着有权势、发大财的美梦。只有“虎”把爪子抓住他的颈脖时,他们才悔不当初。


    只要有权势可以拥有,有利益可以获得,官道上涌动的人群决不会减少,只会增加,不论官道如何险恶——这叫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风险大,受益也大。只有当官真的成为“公仆”,劳动多而受益少,无利可图,官道上涌动的人群才可能减少,甚至官道将成为杂草丛生的荒凉之路。


    人是被利益驱动的动物。这是人的可贵处,也是人的可悲处。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官道再怎么险恶也挡不住官道上涌动的人群mj4ok0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