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探索传统建筑整县推进保护利用模式
TUhjnbcbe - 2025/7/14 11:02:00

——以浙江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为例

文/黄贵强

按语:如何有效推进数量众多的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其中“整县推进”保护利用模式作为探索模式之一,取得一定成效,社会反响强烈。浙江浦江“百幢建筑工程”作为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通过与同类型的浙江松阳“拯救老屋行动”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期通过两者在工作机制与关键举措中的异同,说明浦江“百幢建筑工程”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更具有借鉴作用。

背景

浦江县地处浙江中部盆地,金华市北部,历史悠久,东汉兴平二年(公元年)建县,唐天宝十三年()置浦阳县,五代吴越天宝三年()改浦阳为浦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浦江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之称。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浦江县新发现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为传统木结构建筑,主体分布区域在浦江各地村落,呈点状分布。浦江县面对大量急需保护分散传统建筑,于年启动“浦江县百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旨在加强文物普查成果的保护利用,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影响,提升浦江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水平,并带动村落民众保护意识提高,逐步树立文化自信。整个保护利用工程持续了近7年共分为二期,截至年公共资金分年度调入共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处建筑的保护修缮,修缮面积达15万平方米,修缮后建筑利用率高达97%,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方面非常突出,全域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松阳县位于浙江西南部,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年),是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中国国家地理把松阳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在传统村落保护框架下,松阳“拯救老屋行动”模式非常引人注意,引起国内同行借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在推广松阳模式。浦江“百幢建筑工程”与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同为县级层面面对数量庞大传统建筑所开展的“整县推进”保护利用工程。相较松阳“拯救老屋行动”,浦江“百幢建筑工程”开展时间更早,其中形成的部分成功实践经验与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在诸多方面不谋而合,但同时在工作机制与关键举措上也具有不同之处。

一、工作机制创新

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与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同为浙江省内“整县推进”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模式的典型案例,在工作机制方面有其相同之处,如同样建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开展具体工作、依托年度目标考核机制提高人员积极性、为降低成本简化工作流程等。但是由于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开展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其工作机制则是有其独特之处。

1.依托当地财政建立专项资金。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中的工程专项资金由当地县财政出资,其要求十分明确,对不同级别、不同产权情况均提出明确的资金筹备比例,如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修缮经费全部由专项资金支出,集体产权的历史建筑修缮经费按8:2分配,而在私人产权的历史建筑维修中,县财政与产权人资金比例则是7:3。而松阳“拯救老屋行动”中,其修缮资金由于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资助资金为主,因此分配形式较为固定,即基金会资助基金占比50%,县政府整合资金约占20%至30%,不足部分则由产权人自行筹集,同时产权人还可通过投工投劳的方式抵扣部分自筹资金。

2.通过专业资质实现质量把控。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中,工程质量的把控主要依托三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建立百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专业资质施工企业名录库,每轮入围企业数量8-10家,为浙江省内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三级以上资质;二是县财政在专项资金外另安排项目管理经费,用于工程技术指导、工程项目文化内涵挖掘等方面的支出;三是建立省市专家参与竣工验收制度,做到文化遗产专家全过程咨询、质量监督全过程跟踪,提升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工程高效优质完成。

以上三方面内容中,对施工单位资质要求是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与松阳“拯救老屋行动”两者间最为明显的区别。松阳“拯救老屋行动”中施工实施主要采取不出公开招投标、不要求修缮资质、不需要工程监理的特殊形式,依托本土工匠完成修缮工作,这一方式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实现传统技艺的传承。而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则是更为注重施工单位的专业性要求,与现行的文物建筑修缮工程中对施工单位的要求衔接性更强,工程质量标准把握上更趋统一性。

二、关键举措落地

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不仅在工作机制上有其独特之处,在保护利用方式、经验总结等关键举措中也有其特色所在。

1.利用并重的保护方式。“整县推进”的保护利用模式中,修缮完成后的建筑“怎么用”相较于破旧的建筑“怎么修”是更需要在前期进行充分思考的问题。松阳“拯救老屋行动”中所修缮的老屋大多属于私人产权,其修缮后的使用功能主要为延续原有居住功能或创办民宿,因此修缮中考虑更多是建筑居住舒适性的提升。而在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中,修缮的建筑多为公共建筑,因此其利用方式着重于公共功能空间的划分,以满足面向公众的展示开放要求。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理和堂,技术团队在重新对理和堂进行价值诠释的基础上,在修缮方案编制时已与业主共同策划修复后的业态选择,使得修缮后的理和堂由原来的破败荒废变身为浦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前厅作为一个展示空间,实现了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

2.工作成果及时有效的展示。“整县推进”的保护利用模式中,及时对工程整体进行成功经验总结十分必要。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为集中展示浦江县百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成果并与众分享,早在启动工程时就开始策划出版了《丰安古韵》系列丛书。第一辑在年年末付梓出版,选录了年至年第一轮工程所涉及的52幢历史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和展示了修缮前后建筑的基本情况及建筑的平面构成和地理位置,真实地记录和展示了建筑保护成果,以此发挥工程的示范作用。年第二辑也已出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整县推进”保护利用模式的推广。松阳积极总结“拯救老屋行动”的工作经验,形成“拯救老屋”的松阳模式;同时依托良好的村落环境,通过开展各种会议活动,积极地对“拯救老屋行动”进行大力宣传,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整县推进”模式探索总结

通过工作机制创新与关键举措落地两方面对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中的特点总结,可发现其与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均有异同之处。其相同之处则可归纳总结为“整县推进”模式的特点,如政府的引领作用、技术团队的支撑、工作流程的优化等,而其不同之处对于项目整体也具有重要影响。

1.资金构成会产生不同蝶变效应。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以县财政的专项资金为主,政府主导权大,分配形式灵活性更大,从而对修缮对象的限制更小,惠及主体多样。而松阳“拯救老屋行动”中依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资助资金,基本上一次性具有探索性,修缮对象针对性更强,因此“拯救老屋行动”中主要针对中国传统村落的低级别文物建筑,而“百幢历史建筑工程”则可涵盖更大范围。同时,由于是财政设立的专项资金,资金来源更为稳定,“百幢历史建筑工程”相较于“拯救老屋行动”在项目后续发展的过程中更具有持续性。

2.创新做法需综合考虑县情。松阳“拯救老屋行动”中所总结的“四不”修缮模式(即“不出施工图、不公开招投标、不要求修缮资质、不需要工程监理”)是一种既能节约成本,又能通过本土工匠实现技艺传承的优秀创新模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四不”修缮模式的实现是建立在松阳作为全国唯一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这一背景之下。而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中虽然工作程序有所优化,但是对于施工单位仍提出一定的专业资质要求。这一做法虽然对工作流程的优化具有一定约束,但是更为符合实际情况,适用性更为广泛,更具有推广。

3.保护利用需要找准定位。无论是浦江“百幢历史建筑工程”或是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其保护利用模式均取得良好的成果。“拯救老屋行动”中结合传统村落优势发展民宿及文化相关产业,现今已形成一定规模,而“百幢历史建筑工程”则是抓住公共建筑这一特点,将大部分修缮建筑利用为村文化礼堂、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艺术会所、非遗展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其利用率也高达97%。由此可见,在“整县推进”的保护利用模式中,利用的形式也并非只有一条成功道路,更为重要的是把握修缮对象的整体特征。

四、结语

通过对“整县推进”保护利用模式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对比,既能发现“整县推进”这一保护利用模式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政府的引领作用、技术团队的支撑、工作流程的优化等。同时也通过对两个项目中资金构成、创新做法、利用方式等不同之处的分析,可总结出“整县推进”保护利用模式能顺利推进,与各自独特的背景条件息息相关,说明后续同类项目的借鉴参考并不能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更应突出独特性。

不同于“拯救老屋行动”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资金为主要项目资金,“百幢建筑工程”以县财政为主要资金来源,在施工企业的选择及要求上也与“拯救老屋行动”中以本土工匠为主的形式等诸多有所区别,制定落地方案,创新工作程序均有独到之处。“百幢建筑工程”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对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体制灵活的地区起到示范作用尤为明显,对中东部发达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黄贵强,高级工程师,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乡规划师、文物责任设计师,现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理事。参与的杭州西溪湿地二期、宁波石窗文化园、杭州大兜路历史街区、中国扇博物馆、杭州桥西历史街区等获全国、省、市等不同级别奖项,国保泰顺廊桥灾后修复工程项目获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特别推荐项目)

(本文经作者授权在本平台登载。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索传统建筑整县推进保护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