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二代”的社会化偏差及其矫正对策
摘 要 “富二代”群体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吸引着社会公众的视野,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公众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试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富二代”出现社会化偏差的表现,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方面分析了产生社会化偏差的原因,相应地提出了应对中国“富二代”的社会化偏差的对策建议。
中国论文
关键词 “富二代” 社会化偏差 矫正对策
作者简介:李觉华,成都师范学院*教系,助教。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5)
随着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对“富二代”的定义趋向成熟,也就是1978年以后出生的,其父辈在改革开放期间自主创业的,有望继承父辈所创造的上亿家产的富家子女。“富二代”这个名词代表的特定群体,以其种种“特殊”行为,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理论视角
(一)差别接触理论
该理论认为偏差行为是个人受到外界环境中不良因素的诱导并增强而习得的。若是与行为偏差者接触的频率越高,其产生偏差行为的机率也会随之增大。Sutherland的偏差行为学习原则包含两个主要的理论观念:“第一,偏差行为是通过社会互动,以及模仿他人而习得的” ,例如父母、兄弟姐妹、同辈群体等都可能成为被模仿对象;“第二,在习得偏差行为的过程中,个人不单学习其技巧与方式,而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培养认同偏差行为的态度,以及对偏差行为进行合理化的解释。”
(二)差异认同理论
该理论个人可以不经直接教导而从特定的他人身上学到他们的行为(张景然,1992)。例如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由于青少年正处在一个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特殊时期,非常需要正确的行为导向。正因如此,他们对不同来源的各种信息缺乏正确的筛选和判别能力,极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并学习模仿,产生偏差行为。此过程并不需要经过直接接触,通过间接学习就能产生。
(三)差异增强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就是偏差行为的习得,而互动所造成的个人行为的增加称为增强或酬赏,偏差行为就是个人在环境中因受到增强或酬赏的行为反应。此外,受到酬赏或增强的个人会具有角色榜样的作用,使他人模仿而产生偏差行为。
综上所述,偏差行为是由于不良的社会化过程所习得的,“富二代”的各种偏差行为也是在与具有偏差行为的个人、群体或社会组织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地受刺激、模仿习得并增强的。
二、“富二代”社会化偏差的表现
“富二代”在急速变迁的时代中,任何因素都可能导致“富二代”陷入社会化的困境,出现社会化偏差,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质人格膨胀与精神人格不足
“富二代”被称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没有经历过父辈创业的艰辛,全凭先赋角色便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父辈的过度纵容和溺爱,很容易使其形成过度膨胀的物质人格。他们缺乏对生活的切身体验,父母由于忙于事业或因自身认识的不足而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只是将子女送入“贵族学校”或出国留学。根据近日发布的《“富二代”群体调研报告》清楚地显示:由于家庭条件优越,52%的人拥有海外留学经验,其中去欧洲的占到43%,在美国留学的达22%。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是长期处于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和控制之下的,处于无意识状态。“富二代”们在其人格形成的早期经验中缺乏健康正常的家庭环境,没有正确有效地培养自我和超我的抑制能力,从而使他们受到本能的驱动,无节制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导致他们的傲慢“炫富”与盲目攀比,严重影响其精神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道德社会化缺失
“富二代”撞人、伤人、吸*等事件不断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归根结底是源于其在道德社会化方面的缺失。根据皮亚杰对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研究分析,在自律阶段,孩子开始意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对权威也不再盲目服从。道德判断除了考虑行为的后果之外,也开始考虑行为人的动机。“富二代”缺乏服从的权威,加之无效的文化传递及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导致其对于应该遵守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认识不足。因为缺乏初始的道德标杆,他们自然很难认识到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约束性,更勿提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规范以指导自身行为了。因此,“富二代”在他律和自律方面都出现了严重问题,导致失败的道德社会化。
(三)社会感欠缺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中国社会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由其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对人们言语、行为和活动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而儒家“家本位”的传统思想在这些家族企业中影响较深,这一以家族伦理为基础的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直接导致了中国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家本位”。在中国家族企业之中形成了一把以血缘关系之亲疏而铸造的信任标杆,以企业创业者为核心,根据家族之中血缘关系之亲疏而形成的差序格局,并由此建立继承及管理体系以及其继承模式。“富一代”为“富二代”所设定的成长路径大多都是接管家族的企业,继承家族的财产,而缺少对社会的回馈与感恩。
三、“富二代”社会化偏差的产生原因
人格的形成以及人对社会价值规范的认识是通过社会化后天塑造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富二代”出现社会化偏差更多的决定性因素是源于社会的。
(一)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的变迁是全面、快速的,在此期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富二代”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在这一特殊、敏感的时期,对外界好奇而又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较强的抵抗力,当各种价值观和不同的新鲜事物蜂拥而至,出现“时间压缩”效应时,往往难以抉择。在从传统社会转型至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整个中国经历着转型期的阵痛,对“富二代”的社会化也产生了影响。
(二)家庭社会化功能弱化
帕森斯认为,家庭最主要的作用是幼儿的初级社会化和成人的性格定型化,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可如今,家庭开始逐渐失去绝对优势,其社会化功能有所下降。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有:第一,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中的专业社会化机构多样化,如幼儿园、培训中心等,家庭的教育功能减弱;第二,核心家庭普及,家庭成员减少,亲子间交流互动减少,家庭的情感培育功能削弱;第三,家庭的不稳定性增强,离婚率攀升,当然无法正常发挥其社会化功能。“富二代”在家庭中的社会化受到文化经验无效传递的影响,缺乏价值规范的榜样,与父辈之间出现“代沟”,导致其社会化偏差无法及时矫正。
(三)社会化机构功能变迁
1.学校趋于功利化。学校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是正式的社会化场所,承担着文化传递、教授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等任务。在现代社会中,学校已经逐渐成为了人类社会化非常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因为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其教育作用已逐渐超过了家庭。然而,学校却不可避免的卷入如今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之中,在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培养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经济、声望、权力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盲目、急切追求功利性成果的趋势。在教育内容方面,不少教育机构过于重视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人际交往、团队精神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培养。
2.同辈群体的负功能。同辈群体对个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常在自然状态下,个体更容易受到同辈群体中大量亚文化的影响,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产生影响。“同化”就是这一现象的主要表现之一,即群体成员倾向于在穿着、言谈举止等方面保持一致。这种因同辈群体的强制作用而产生的行为一致性将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和社会化发展产生长期性的影响。“富二代”的炫富、攀比等行为也是“同化”的产物,群体压力与物质化的群体亚文化会对“富二代”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起到负面的引导作用,导致了其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偏差。
3.大众传媒的不当引导。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日益重要,对其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但是,由于大众传媒所提供的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缺乏判断经验,很容易受到这些具有负功能信息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健康社会化往往会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阻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甚至诱发攻击性行为。加之现在的各种数码产品的蜂拥而至,“富二代”们又有经济能力购买,不可避免地会长期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络游戏或各种社交软件上,因而更易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导致代沟的产生。
四、矫正对策
(一)端正物质观和价值观
首先,端正“富二代”的名利观,避免其唯利是图。在“富二代”成长环境与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形成歪曲的名利观,唯利是图。因此,作为“富二代”的父母,一定要重点注意端正子女的名利观。反贪污腐败,也许就要从“富二代”的教育上做起。其次,端正“富二代”的金钱观,避免其陷入拜金主义。如果教育不当,凡是都用钱来满足的话,久而久之他们会容易养成扭曲的金钱观。浪费,拜金,认为钱是万能,为富不仁。因此,必须从小树立“富二代”正确的物质观,对于财富取之有道。
(二)重视道德教育与教罚并重
“富二代”违法犯罪事件层出不穷,究其根源,资本也并非原罪,罪魁应是道德荒芜,缺少公德底线和没有对生命的起码敬仰、畏惧之心。只有管教好“富二代”的德行,平视财富,坚守财富伦理,才能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有助于建构正常的社会财富生态和创富机制。教罚齐下不失为好对策,家长要教会子女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交给他们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消费观;教育部门开展明德尚美、恪守公德、敬重生命、回报社会的德育教育;执法部门应秉公执法,将为富不仁、飞扬跋扈的富家子弟绳之以法,以儆效尤。
(三)建立良性的“富二代”效应
从本质上看,社会公众所持有的仇富心理,并不是对富人们财富的仇视,而是对其获取财富的不正当行为以及“为富不仁”的不道德行为的仇视。所以,应形成一个良性的富人文化,给整个社会树立一个发展的标杆。首先,要树立良性的致富文化。通过正当途径致富的富一代应为年轻的一代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参考模范和学习标本;其次,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回报社会,比如资助弱势群体,形成富人与穷人的良性互动模式,期望实现两个群体的交流和融合;最后,“富二代”在消费和生活方式上应更加理性和自律,改变社会大众对其的刻板印象。
五、结语
《大学》里说:“富润屋,德润身。”从个人层面,“富二代”们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尤为重要,从思想意识到言行举止都要有所改变,个人力量不可小觑。从家庭或学校这个中观层面,我们应该重视道德的教化和约束作用,重视对“富二代”的正确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社会化轨道。从社会这个宏观层面,重要的是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收入两极化的扩大化,而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加强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与公正。通过疏导机制制度化,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和良性运行的社会环境。
注释:
[美]萨瑟兰著.吴宗宪,等译.犯罪学原理(第1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高庆.“富二代”群体成长评价的多维透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2).
[3]张永明.社会学视角下“富二代”现象的行为探析.社会学研究.2012(11).
[4]祝建华.“富二代”的形成与群体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9(9).
[5]任小琴.当代中国“富二代”现象的解读与思考.理论导刊.2010(1).
[6]高志武.“X二代”族词的立体解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