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队伍也没网上传的那么“无组织无纪律”,还是能够保持基本队形的。只是*石人民若是不熟悉江苏版图,可能会懵圈。
“中国昆山”其实不算什么,“国际花桥”才是霸气侧漏。
难得江苏张扬一把,却也惹了非议,有批评者说这轮“苏吹”胜过“鲁吹”、“沪吹”云云。这真有点冤枉,江苏真的很少“吹”,也很难“吹”。
作为全国闻名的“大内斗省”,“斗”还来不及,哪里能凑一起吹啊?要让徐州人和苏州人一起吹江苏,可能比“中日友好,永世长存”还要难些。
江苏的“散”、江苏的“斗”和江苏的强,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其中蕴含了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少秘密。01世上本没有“江苏”“江苏”无论作为行*区划还是地理名词,出现都很晚。
最早出现的是地理概念“江东”,西楚霸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是也。江东的“江”好理解,就是长江。
那么东西走向的长江应该分南北啊?其实,江东的“东”源于长江的九江-南京段,呈东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东地区称为江东。这个“江东”的概念涵盖了长三角地区和山东半岛的大部,是“大江东”。
到了三国时期,因为孙吴割据,又有了行*区划的“小江东”,指的是孙吴所辖的江东六郡。到了唐代,在原来的州郡之上整合为“道”,“小江东”又转为“大江南”,所指区域不再包括齐鲁南部,而是西向纳入了湖北南部和湖南,是为“大江南”。
这么大的地区也不可能统一管,又分了江南东道和西道。北宋分路又划得更细,从此“大江南”又成了地理概念。
大江东、小江东、大江南和江苏都没什么直接关系。
大江东地域广阔,今天的江苏省肯定没那么雄伟。小江东时代,江苏的版图更是分属了曹魏和孙吴两个*权,压根不是一国的。拿着唐代行*区划对照,江苏的版图也是撕裂的,分属东西两道。江苏在北宋更是分属五路——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元代是好一点,今天的江苏在当时分属两个行省。
总之,朱洪武定都应天府之前,没有什么江苏,无论是行*意义还是地理意义,都没有。
所以江苏人民要感谢朱元璋,他一手打造了江苏的雏形。
都城应天府不能只有一座孤城啊?就把周边的州府凑了一副顺子,算是直隶省(朱棣北迁后就是南直隶),涵盖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
到了清初,先把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后来把安徽划出,其余部分取江宁府的“江”和苏州府的“苏”,合起来就是“江苏省”——这个命名方式都有点随便。所以说江苏的“江”和江东、江南都没有直接关系。
可见这世上本没有什么“江苏”,阴差阳错、拼拼凑凑才有了这么块省级行*区划。江苏各地级区域“十三太保”历史上分属不同地区,文化、方言相差很大。
整合多年后,勉强算是付顺子,还不是同花的。02没有江苏,也没有江苏人作为“杂花顺子”,面积并不大的江苏“内情”却很复杂。
地理上粗略划分为江南江北、淮南淮北及沿海。对应的是所谓五大亚文化:徐州、宿迁风气近*河流域齐鲁,淮安、扬州的淮扬文化区,南京、镇江的长江文化,苏锡常的太湖文化,还有连云港、盐城、南通的海洋文化。
但是,这种官方分法也很牵强,所谓亚文化区内部也未必认同。
镇江拉去陪南京,有什么道理?镇江香醋不做淮扬菜?南京和马鞍山毗邻,和徽州文化眉来眼去,被叫作“徽京”也没脾气,心事可知。南通对盐城之间有啥认同感?还不如隔壁泰州,可是泰州还和淮扬有感情呢。
最牛的是苏锡常,“太湖文化”多小家子气,那是江南文化的核心、皇冠、重镇、心灵故乡……谁敢反对吗?五大亚文化内部都摆不平,更无所谓江苏文化了。
文化版图四分五裂、地理属性五花八门,各地方言不是差异大的问题,而是分属不同的方言语系。由此形成的区域认同感也很有意思。
我祖籍江苏,和一桌子江苏人吃饭说“我是江苏人,咱们老乡啊。”人家点头微笑算是礼貌。但是我要说“我是淮安人”,桌上的淮安老乡们纷纷端着酒热情寒暄。
东北是三省认老乡,广东人好歹还认大粤,江苏是隔三十公里可能就出圈了。可见所谓“江苏人”,只是行*管理赋予的户籍身份,在共同体观念中是不存在的。
人如此,物产也是如此。江苏各地物产丰富,却从没有“江苏特产”的概念。
高邮咸蛋会改叫江苏咸蛋吗?苏州碧螺,而不是江苏碧螺春。镇江香醋不可能学山西老陈醋打个省级牌子。南京板鸭也不会叫江苏板鸭。
丰饶富庶的江苏却是“原来无一物”,而这背后还是人的观念。没有江苏人的身份认同,自然也不会捣鼓出什么江苏特产。
如果按照“高度统一”才有效率的习惯思路,江苏这种组队出去打架都搞不起来的分散状态,怎么能发展起来呢?
可是江苏经济就是那么强,改开以来更是发展迅猛。分散和发展效率之间是不是存在某种关系呢?03江苏经济好要感谢好大哥江苏经济好是公认的,发展均衡度上还要优于广东。
但是,江苏没有省内的经济中心。经济第一大市苏州,与上海经济高度融合。而省会城市南京则是被群嘲的“网红”。
嘲南京的段子早就从江苏传遍全国了,“最没影响力的省会城市”、“最被排挤的省会”、“最没用的省会”等等。
南京很差吗?当然不是。六朝古都、湖山胜境、通江达海、GDP过万亿,哪一点都是拿得出手的。
另一经济强省山东的省会济南GDP八千亿不到,也就南京的一半略多,就算“作弊”吃掉莱芜,也未必能过万亿。
因此,南京当然不差,也不该被看不起——实际上也只是被夸张地跳抗。经济上不冒尖、不当头,正是南京作为省会宽厚隐忍的好品质。
省会城市具备天然的*治优势,往往会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利用直接影响*策的方便,强行向省会城市资源倾斜是很常见的。诸如“某某项目被省会挖走了”之类的消息时有耳闻。
有人批评南京发展得不温不火,殊不知南京要是争取一枝独秀,那可不是“十三太保”之福。
中国各省经济有个规律,省会独大的省份相对而言经济比较弱。年,省会城市占省域GDP比重最大的四家分别是宁夏银川、青海西宁、吉林长春和黑龙江哈尔滨,无一经济强省,也很难算得上经济强市。
这些城市提升省会的首位度可说是无奈的选择,到底经济后果好不好现在也很难评判。而南京对首位度的追求一直较为“佛系”,不强化经济的“内卷”,反而给四通发达、区域差异巨大的江苏经济拓展了外部发展的空间。
苏锡常对接上海、徐州宿迁靠拢山东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各区域根据自身的区位情况,制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南京自身也是如此,甘于“徽京”化的西进融合、北进开发。
整个江苏的经济版图呈现自然发育的多中心格局,与省域外的经济合作非常顺畅。比如和上海的经济融合,江苏做得远比浙江好,回报也很丰厚。企业在上海设总部、在苏锡常开厂的模式很普遍。
苏州市下辖的昆山市下辖的花桥镇,都敢打出“国际花桥”的牌子,可真不是吹牛。如果南京以省会之尊阻挠、干扰,苏沪融合是不会那么顺畅的。04竞争风气带动经济发展江浙两省都是能人辈出、治理水平很高的发达地区,也各有所长。仅以跨行*区域的经济合作发展的角度看,江苏要胜过浙江。
这和南京作为江苏行*“带头大哥”的宽厚风格有很大的关系。不求形式上的集中度提高、不强调省会中心辐射力,保持江苏经济格局的自然发育,是江苏经济发展成功的关键。
也正因为南京不争省内的经济“一哥”,“十三太保”的经济竞争非常活跃,也带动了经济发展的劲头。
与浙江、广东相比,江苏的*府体系要强势不少,会对经济活力有所影响。但是,热衷“内斗”——竞争的风气,使得江苏各地*府在扶植产业、支持企业方面非常积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定位是清晰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强势*府的短板,在经济活力方面明显优于上海。
总而言之,“不存在的江苏”却有着不容小觑的“散装十三太保”。
这对我们的经济工作思路有很好的启示。提高省会首位度要因地制宜,过度集中不见得有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更要注意“强扭的瓜不甜”。
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是国家战略,打破行*区域边界的限制是大势所趋。江苏成功的经验对长三角融合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打破行*限制,让名城大邑放开手脚积极参与经济一体化进程,长三角就会有更多的“散装十三太保”,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的活力。
热文回顾
猛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