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泰顺县新增这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一
TUhjnbcbe - 2021/2/20 4:11:00

■编辑:我是小泰泰(加小编)

报料泰顺身边事你就有机会获得20-50元红包喔!

泰顺县新增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浙江省人民*府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我县新增5处省级文保单位,分别为古建筑3处(新厝下林宅、严山董家大院、回澜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处(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泰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截至目前,泰顺拥有省保达9处,其余4处分别为泰顺廊桥-登云桥、南溪桥、霞庄桥、墩头桥,罗阳石亭,前坪张氏厝屋,雅阳林一牧墓。

新厝下—林宅

新厝下林宅位于泰顺县筱村镇东垟村北部,坐东北朝西南,由三座并列相邻的民居组成,东院落在二十世纪90年代因缺乏维护坍塌损毁,现存中院落与西院落。中院落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平方米,由门楼、前屋、正屋、厢房等构成典型的浙南山区合院式建筑。门楼木结构,分心用三柱,中柱间设木门。门楼前用鹅卵石铺地,拼成鸾凤等图案。前屋单层,面阔七间,明间为抬梁式梁架结构,次间起为穿斗式梁架结构,明间特高大宽敞,前金柱之间设一道用材粗硕的大枋,大枋向后与屏壁间柱之上设五架梁,向前与内檐柱之间用挑斡联系,挑斡前部为卷棚廊,次间起正前用四面对开的槅扇门,檐柱上用牛腿插拱承托挑檐檩,悬山屋顶,小青瓦屋面。前屋雕刻尤其细致,门窗、牛腿、插拱、丁头栱、月梁、雀替等部位刻划生动入微。正屋两层带腰檐,面阔七间,悬山屋顶。东、西厢房均两层三开间。西院落建于清中期,由门楼、正屋、厢房组成,与中院落相比,只少一前屋建筑,其余结构基本上大致相同。

新厝下林宅为东垟林氏三房后裔子孙所建,林氏三房原栖居于东垟村中部,旧居称为“大厝下”,后人齿渐盛,遂于村北建造新居,相较旧厝而言,新居便被称作“新厝下”。泰顺方言中“下”与“厦”音近,“新厝下”是“新厝厦”之误亦很有可能。新厝下林宅中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是中院落,约建于明末清初时期,前后三进,门屋前有精美的鹅卵石铺地。相比正屋,前屋建造尤为细致。前屋单层,悬山屋顶,进深七柱,方木柱础,明间高大宽敞,雕刻精美绝伦。相传主人欲建屋宇之时,虑泰顺工匠工艺欠细腻,闻东阳木雕华丽,遂亲至金华东阳,高薪聘请一位木匠师傅至家乡,务求屋宇的木作尽善尽美,与众不同。金华木匠时值新婚燕尔,但为了这份高薪,于是携着妻子来到泰顺东垟,建造新厦。日复一日,主人的屋宇终于完工,东阳师傅携妻回乡之际,他们的儿子已经蹦蹦跳跳不要人牵了。

新厝下林氏田地连畴,家产颇丰,为泰顺筱村一带有名的富绅人家。清代时,筱村乡绅与罗阳潘氏经常联姻,如泰顺清乾嘉时期诗人、书画家潘鼎的母亲就是筱村徐岙底武举人吴永枫的姐姐。新厝下林氏亦有一个女儿嫁给了罗阳士绅潘庭栴为侧室,在清咸丰年间筱村兴建文兴桥时,作为筱村人的女婿,官任浦江训导的潘庭栴还捐赠了不菲的白银。林氏相继为潘庭栴生下了五个儿子,其中潘自强、潘其祝兄弟分别在咸丰年间与光绪年间考中了进士,成为山城泰顺的一时美谈。东垟林氏作为舅家,亦有荣焉,至今中院落前屋厅堂的板壁上,犹张贴着潘其祝高中进士的捷报。只是随着岁月的流转,昔日的繁华喧嚣早已散去,只留着壁上那张残破的捷报,向人们透露着新厝下林氏当年那段富贵门庭的印迹。

新厝下林宅中院落的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在泰顺的民居建筑中并不常见,在研究浙南明清时期乡土民居建筑方面,是重要的实物资料之一。

严山—董家大院

严山董家大院俗名“曲岩厝”,位于仕阳镇严山村,由大院、书斋、仓楼三个自然院落以及土楼等附属建筑组成。整座大院自西至东成一条折线排列。该院落建筑群外观各自独立,但其院内又互相联系,辟有通道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既分隔又相连的大院落空间。

大院坐北朝南,为该院落群主院,建于清代中期,由门楼、正屋及左右厢房组成。门楼为单间悬山顶木构建筑,正屋为两层带腰檐悬山顶木构建筑,面阔九间。正屋尽间梁架与厢房连接。厢房各七开间,二层带腰檐,悬山顶。东厢房前有块石铺设的过道,连接东首书斋小院。书斋小院建于清晚期,由门楼、正屋及左右厢房组成。正屋为七开间二层悬山顶结构,明间为敞厅。厢房为单间二层外侧加廊间结构,厢房外侧山墙为观音兜式风火墙形制。仓楼建于民国初期,由门楼与正屋组成,坐落院落群最东首,正屋为九开间二层重檐木构建筑。

严山村为董氏家族血缘聚居村落,全村户,董姓居民占90%以上。家谱记载,董氏始祖董旺于北宋初期徙居泰顺罗阳,传三十一代至董应恒,于康熙年间从县城罗阳迁至严山定居,是为严山董姓分枝始迁祖。董应恒传三代至董振选,家业兴旺,人丁益茂,遂于严山曲岩兴建大宅,以供居住使用。董振选,国学生,谱名绍选,字必高,号衡山,谱中称他“创业之勤,得天独厚”。他一共有三子二女,长子早卒,次子含章、三子朝章均为贡生,兄弟二人深孚一乡之望。清咸丰九年(),即将赴任广西学*的瑞安名士孙锵鸣,在董含章六十寿诞之日,手题“棣鄂联辉”四字恭贺寿辰。棣鄂一语出自《诗经》常棣篇:“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比喻兄弟和睦相亲,一若常棣繁茂,花朵艳丽。

司前—回澜桥

司前回澜桥位于司前镇司前村,清光绪二年()建,西南至东北走向横跨于三插溪、竹洋溪、里光溪和左溪四水交汇处,为三墩四孔石拱桥。全长85米,宽6米,离水面高13米,每孔净跨12.5米。桥墩均由规整条石垒砌,做工细致,三座桥墩迎水面附砌锋锐的分水尖,中墩上部嵌有“回澜桥”匾额。桥面两侧设石栏杆,共三十二柱,柱头均饰刻狮子、荷花、蟠桃等。西北向桥面中央实体栏板上刻“陶化龙率男陶琳建”八个大字。东南向桥身上嵌有石匾额,刻“清赐赠奉*邑庠生陶化龙率男诰赠奉*大夫县丞衔陶琳造”等字。西南侧桥头立有“回澜桥志”、“回澜桥碑”二方,高2.17米,宽0.74米。

司前村在古代是上接括苍、下达瓯郡、南入邑城的一处扼要通衢,里光溪、左溪两溪之水于此交汇,流速大,水门宽。每逢春夏水涨,波浪汹急,舟不得渡,行人望水兴叹。清道光廿三年(),司前陶氏家族的翘楚人物陶化龙因深感行人过往不便,决心建桥济渡。适值陶化龙兴建“试院”而遭人非议,指渡嗟叹“嗟乎!世风其如斯乎?江河日下矣!而狂澜益骄,其济岂复有人乎?吾将独力兴此役,可名之曰回澜桥。”然建桥非万金莫为!自己家境渐落,年事已高,实在难成夙愿。但决心已定,刻不容缓,一方面他向何宅洋的亲戚借款、借粮,一方面向新寡扶孤的四弟妇借田租担,并将自家山林的大片树木、竹子砍伐贩卖到瑞安等地出售,筹集到了一大笔资金,为建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解决建桥石料运输的困难,他从桥址至石料场之间预先打通了一条道路,铺设石板路面,以方便推车运石。然而,由于年老力衰,操劳过度,陶化龙于道光庚戌年()年谢世,享年76岁。临终前嘱咐其子陶琳,一定要完成自己建桥的夙愿。

陶琳秉承父志,继续担当着建桥的使命。咸丰元年(),陶琳携诸子动工建桥,桥址选在百念渡潭口,历经六月,费银两,终于大桥竣工。谁料未过数月,山洪爆发,桥被洪水冲毁,陶琳父子的心血毁于一旦。陶琳因建桥处心积虑,费尽心思,而桥尚未建成,带着遗憾于同治七年()去世。

同治十一年(),陶琳次子陶鹤年认为要实现祖父的遗愿,绝不半途而废。是年正月初二日,陶鹤年冒着大雪亲赴缙云、金华等地,取得了“通济桥”的桥样,回家后即于建桥师傅、子侄商量研究建桥方案,把桥址改在风浪相对较为平静的君子潭上侧。为了赶在冬季枯水期时清理溪滩上的卵石,把桥墩砌在纯石底上,陶鹤年不惜代价,把一箩箩的铜钱撒入溪床,激发工人的工作热情,按时砌好了桥墩。还在墩上、墩下用生铁水浇灌石缝,使桥墩更为稳固。

正在建桥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时,陶鹤年因积劳成疾,于同治十二年()去世,建桥的重任只好落在了他体弱多病的哥哥陶鸿年身上。陶鸿年“精力已衰,岂能当此重任。念吾弟之志,犹是先人之志,诚不能以中道止。《分疆录》”,于是奋起肩任之,按照其弟鹤年的建桥方案,实施指挥,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终于在清光绪二年()年,回澜桥竣工。至此前后已历三十三年,耗尽祖孙三代心血,共费钱一万四千五百贯。

一桥架水而卧,天堑顿变通途。陶氏祖孙三代热心公益,百折不挠的精神至今犹在雄伟的回澜桥上昭示后人,闪闪发光。

临时—省委旧址

中共浙闽边临时省委旧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九峰社区半岗村白柯湾自然村,旧址为当地村中的一座小宫庙,坐东南朝西北向,背倚山坡,前设块石墙,形成照壁式。小宫庙为单幢建筑,东、南、北三面为石墙,西面檐柱之间隔断做有板门。面阔三间,明次间均开敞,明间后部设有石构小神龛,祭拜当地的土地神。

年10月5日,刘英、粟裕率领的红*挺进师在福建省寿宁县与叶飞、阮英平等人率领的闽东独立师会师,双方召开了联系会议,商讨恢复闽浙边临时省委的方案。10月底,刘英为及时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写信邀请叶飞前来研究。年11月7日,叶飞率领闽东干部十余人到达,随即在白柯湾小宫庙召开了第二次联席会议,正式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刘英、粟裕、叶飞、*富武、阮英平、刘达云、许信昆、洪家云、范式人、方志富、许旺等11人组成浙闽边临时省委委员会,刘英任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兼少共省委书记。同时相应成立了浙闽边省*区,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委,统一领导浙闽边区的武装斗争。

在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中,由刘英、粟裕率领的红十*团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的中国工农红*挺进师来到了浙西南。在年10月,挺进师与闽东独立师胜利会师,并在11月成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这一组织,革命武装斗争得到了统一的领导,并建立了浙南革命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在浙南地区的反动统治。次年,在临时省委的领导下,相继成立了中共浙南特委、浙南人民革命委员会、浙南*分区等。在上述各级**机构的健全下,鼎平、泰顺、瑞平泰等县级人民革命委员会纷纷成立,为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闽浙边临时省委在浙南领导的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牵制和消耗了国民**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中央红*的战略转移,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培养了大批革命新生力量,为以后浙南的提前解放起着重要的作用。

年,泰顺县人民*府于小宫庙后山上立起纪念碑一座,碑由青石构成,平台四周设石栏杆,正前方依照山势砌有四十二级台阶。该旧址保存完整,做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泰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罗阳镇万罗山公园西北侧山脚,坐东南朝西北,由纪念碑、汪精卫夫妇跪像等组成。

入公园大门,经三级台阶,有一平台。平台前设石栏杆,两侧为上山台阶,纪念碑矗立于平台中心。碑设台基,为三角柱形,砌四级长方形条石。台基上为纪念碑,高2.9米,边长0.34米,青石质,三角柱体,顶部为楔形。正面阴刻隶书“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后二面分别刻着“泰顺县各界抗战建国纪念大会”和“中华民国廿七年七月七日立”,书法遒劲,以红漆填之,醒目可见。碑前约2米处置二石跪像,双手被缚,神情惶恐,但奸相未除,像之背分别刻着“汉奸汪精卫”、“汉奸陈璧君”等字。

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面对着祖国大片国土的沦丧,泰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痛心疾首又同仇敌忾;眼见众将士为民族独立自强而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泰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敬佩景仰,深深怀念。一九三八年七月七日是“七七事变”周年纪念日,泰顺各界人士隆重召开抗战建国纪念大会,表达了自己抗日的决心,为纪念在历次抗战中阵亡的将士,泰顺人民带着深深的敬意,竖立了“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以此明志,在日本侵略者血淋淋的屠刀前面,泰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不怕牺牲,绝不妥协,直至胜利的到来。

在历经七十多年的风雨之后,纪念碑依旧静静的矗立在万罗山脚,它似乎警示着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更要牢记“落后挨打”的教训。它提醒着我们要凝聚力量,要唤起我们的国家意识,维护国家的主权,唤起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建设国家的大潮中,激发大家努力建设富强的国家。至今,日本依然有人否认当年的侵略战争,只有通过这样实物例证才能使他们面对历史,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历史,正确认识当年的战争,激起他们对和平的向往。来源:市文广新局

1
查看完整版本: 泰顺县新增这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