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台风“莫兰蒂”影响,
温州泰顺县近日遭遇强降雨,
而救灾期间,
教育局官员包序威
却因为这样一张照片“红”了。
?
不少网友直接转发这张照片并发表评论,批评穿格子衬衫的人行为不当——“泰顺救灾现场图,某领导”、“温州市泰顺县的领导去灾区是这样的,抗灾的朋友们应该给他弄个轿子坐着去灾区”、“泰顺县教育局领导包旭威,救灾现场让人抬着出入!”、“泰顺教育局局长的样子,灾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居然还摆架子”,等等。
随后泰顺教育局火速免去包序威的职务。
对此决定,当事人包序威表示
“心里觉得委屈,但只能接受。”
据了解,包序威前往抗灾的时候,
其老婆正因手术住院中。
那么事情的来龙去脉究竟是什么?
当事人包序威:当时是去了解灾情路上
包序威是泰顺县教育局计财科的科长,以前曾在泰顺二中、三中工作过,当过老师,也做过校长。
9月16日上午,泰顺县教育局召开了一个会议,专题研究教育系统的灾后重建工作。上午10时左右,会议结束,包序威跟另外两个同事,一起去泰顺三中等泰顺县三魁学区的学校了解灾情。照片拍下的,在泰顺县三魁镇曙光路附近的地方,距离廊桥不远。
▲
包序威在图片右角落
包序威说,当时有一处淤泥,没有垫脚的东西,正准备要跳过去,边上有两个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看到就架着他过了这处淤泥,“我当时没有穿雨鞋,他们穿着雨鞋。我不认识他们,但大家看着比较面熟。”
今天遭遇这个事情,包序威觉得自己比较冤,他并没有像网上传的那样,让人抬着去了解灾情,就是在他们的帮助下,过了一处淤泥。
现场当事人:我们帮着跨了一步
翁海成是照片中两个白衬衫之一。他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员工。“我们帮着跨了一步。我个子矮一点,所以他(包序威)的手放在我的肩膀上,如果个子高一点,可能扶一下就够了。”翁海成说,他们公司就有“互帮互助”的理念,任何人经过如果有需要,他们都会伸手扶一把。除了包序威,后面还有个女孩子过来,他的同事也帮忙去扶着过了这个淤泥。
拍摄者发布“特别说明”:没想到传成这样
胡黎明是这张图片的拍摄者,也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当时他拍下这张照片,并随手发到了一个摄影群里,只是想体现灾情面前人与人之间互相救助,结果没想到被传成这样。
为此,他在朋友圈发布了“特别说明”。
对包序威被免职的决定
广大网友却持有赞同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赞同方
反对方
宁波余姚也曾发生过此类事件
宁波日报就年余姚三七市水灾期间“让人背干部被免职”事件发表文章。
弄清真相再发声
张登贵
余姚的水灾基本平息,有一个插曲却值得回味。
正当洪水围城、老百姓对救灾工作有些怨言时,微博上出现了一幅照片:说余姚三七市镇一位领导干部去视察灾情,因为怕弄湿高档皮鞋,让年近60岁的村支书背着进村。于是,各类媒体义愤填膺,口诛笔伐,连权威性极高的报纸和电视台,也旗帜鲜明地大加挞伐:“鞋子没有进水,脑子进水了”;“‘被人背在背上’,如何为人民服务”;有人还把它解读为“骑在人民身上”。至于一些都市报及网站,更是无限上纲,深度挖掘。事情发生在10月13日,之后的三五天里,“被人背着的镇干部”成了全国的舆论热点,那位干部也成了只顾自己皮鞋不管百姓死活的坏典型。
然而,事情的真相却与此相差甚远。
经过当地媒体记者的多方了解,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被人背的是三七市镇城建办王主任,不是领导是中层,论职别也就是个“股级”。此行不是去“视察灾情”,而是看望一位80高龄卧病在床的前前任村支书。同去的还有副镇长和一位工作人员。他俩穿的是雨靴,王是北京老布鞋,因为雨靴前两天抗洪中被浸湿了。老支书家门前,有一长约六七米的水塘,水深约二三十厘米,王主任正要脱鞋,被年近60岁的新支书劝阻了:就几步路,别脱了,我把你背过去好了。慰问完病人,出门时王主任又要脱鞋,新支书又劝他:脱了鞋还要洗脚,别麻烦了,又把他背了出来。王主任与村支书是同村人,王又是这个村的联村干部,平时两人关系很好,说话比较随便。据镇*委书记说,这个王主任工作不错,群众口碑挺好。
现在来看,这位王主任唯一可检讨之处,就是工作场合与村支书表现得过于亲密。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大问题,却被贬斥为“脑子进水”、“骑在人民身上”,引发全国媒体铺天盖地的讨伐。这种过分解读的评论,带来的后果有些严重。一是误伤了当事人王主任和村支书。镇*委迫于舆论压力给王以*内警告处分并免去了他的行*职务。那位背人的村支书,被一些人看作“马屁精”。事后那位支书说,我要想拍马,应该去背副镇长。二是给当地的抗洪救灾工作添了乱。灾情发生后群众有些怨气很正常,媒体应该给以善意疏导,而那些评论却是火上加油,增加了当地工作的困难。三是损害了有关媒体的公信力,尤其是那些大牌媒体和评论员。了解了真相之后,就有市民议论,著名评论员原来是这样胡说八道的。
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中青报的评论认为是“灾难情绪”发酵。但从新闻评论写作规程角度来探讨,我倒以为是没有弄清真相就发声的结果。
人民群众被洪水围困了几天几夜,干部去慰问时居然为了一双高档皮鞋让人背着进村,实在太不像话了。有评论敏感的人,看到这样的新闻,第一反应这是千载难逢的好题材。但是,有敏感又有经验的评论员,看到了这类太“典型”的新闻,应该会提高警觉,然后设法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对新闻的真实性及有关信息有了确凿把握之后,再出声。这当然会影响评论的时效性。但评论的第一要求是准确,第二才是时效。速度必须服从质量。否则,快则快矣,却总是胡说八道,结果肯定是害人又害己。
在当下利益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做一个有责任感和公信力的评论员,弄清真相再出声,是最起码的要求。听到风就是雨,总是“情况不明出手快,胸中无数文章多”,那是一定要被人耻笑的。
一张静态图片竟掀起如此轩然大波,
而那些奔跑在救灾现场的人们
是不是更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