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省际边界地区受其区位边缘、行*壁垒、同质竞争的影响,往往被置于各省区域空间战略格局核心之外,处于省市综合发展的边缘地带。近年来,随着长三角经济圈、海西经济圈等城市圈崛起,省际市际行*壁垒逐步突破,区域融合与一体化加速推进,省际边界城市群逐渐纳入区域发展战略框架。在此背景下,温州着眼于浙闽赣三省六市(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丽水市,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江西省上饶市)边际区域合作,充分借鉴国内与温州能级相近的地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成功经验,研究打造温州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心城市,以辐射带动浙闽赣省际地区跨越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01
基础条件
主要从温州发展内部基础和外部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内部基础来看:温州主要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综合实力强、区位交通优势凸显、温商资源优势独特及海洋经济优势显著等方面。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竞争力不够显著、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城市功能有待完善及科技文化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
从外部条件来看:温州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势,一方面,随着*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翼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展开了全新的区域发展布局,到年6月发布的《浙江省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共建温州浙南闽北合作发展区,构筑长三角联通海西经济区的重要枢纽,近年来省际交界地区越来越受到国家、省级层面战略重视及*策支持,温州正处于长三角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的省际交界城市。另一方面,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分布多个大都市,北有杭州、宁波、金华-义乌,南有福州,西有南昌,区域辐射与虹吸效应明显,面临着区域发展战略竞争、区域内城市竞争及跨省行*壁垒分割等方面的挑战。
由此可见,为避免温州沦为真正意义的大都市多重阴影区,应主动把握机遇,化“边缘”为“中心”,积极向国家、浙江省将争取特殊*策支持及更大财*投资,努力成为领跑浙南闽北赣东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将是巩固提升在浙江省的"铁三角"地位,争当两个高水平建设的排头兵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同时也实现了均衡浙江南北发展、改变省际落后现状、优化要素配置以及为省际合作提供示范的重要战略意义。
02
经验启示
通过综合分析与温州能级相似的城市(剔除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具体做法,将经验启示总结如下:
一是中心引领,发挥区域引擎作用。省际边界地区城市发展普遍相对滞后,需要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因此省际边界区域发展应聚焦中心引领战略,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主引擎”作用,着力扩大中心城市规模,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具体发展路径包括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增强实体经济等方面。
二是舒筋活络,实现区域互联互通。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对都市圈的内外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贯彻“强化通道,完善网络,突出枢纽”原则,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加强省际边界地区交通联系,构建陆海内外联动、多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具体发展路径包括构建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
三是强化内功,提升城市服务能级。营造和优化便捷高效和规范公平的建设环境,是激发中心城市创新激情和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增强要素的集聚能力,推动整个地区可持续发展。具体发展路径包括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强化城市综合功能等方面。
四是价值挖掘,打造特色城市品牌。地区的城市品牌,尤其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吸引人及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具体发展路径包括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等方面。
五是共建共享,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需要区域各个城市协同合作,共建共享,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具体发展路径包括统筹区域发展规划、设立区域合作协调机构、构建区域协调机制及构建省际分享机制等方面。
03
建设目标
根据浙闽赣省际区域发展实际,结合温州中心城市建设现状,提出温州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分为近期建设目标与远期建设目标。
——近期建设目标。温州打造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心城市。
——远期建设目标。将温州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海内外温商文化传承汇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04
具体建议
站位国家战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考虑采取自上而下模式为较为可行的路径,站在长三角与海西两大经济区国家战略高度,突出温州是长三角、海西区两大国家战略区域打通并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节点,是东南沿海形成连绵经济带和城市群的关键环节,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等相关*策,以省际交界区域合作试点为突破口,争取由省级层面牵头,会集浙闽赣三省组织编制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合作发展规划,并争取将该规划上报国家申请批复。
根据发展实际,合理划定共建范围
基于当前温州在浙南闽北赣东区域辐射力有限的实际,合理划共建定范围分阶段实现目标。由于各地实施的发展战略及区位等条件影响,因此现阶段,温州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心城市共建范围仅考虑包括温州市域,台州的温岭、玉环(即乐清湾),丽水(其中青田是桥头堡)、宁德的福鼎、寿宁、柘荣(其中福鼎是重点)。
推动规划衔接,健全区域合作机制
为避免区域间过度竞争、产业结构同质化,应加强与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浙闽赣交界地区功能定位、发展规划上的有效衔接,明确区域合作重点领域,明确区域合作目标和各市任务。完善区域协调对话机制,成立由浙江省主导、区域内各地*府参与的浙闽赣交界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和不定期举办会议协商解决区域内的重大问题。此外,构建科学的地方*府*绩评价体系尤为关键,旨在形成相互竞争、学习的良好机制。
争取合作试点,打造区域共建示范
面对温州与浙闽赣省际各市交界都被高山大江海湾阻隔,难以选取适合的平原建设核心启动区,创新合作发展区建设模式,实行“一区多片”空间格局战略,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在省际跨市合作方面,大力推进温州、宁德两市以苍南、泰顺、福鼎等地为重点,向国家合作申报设立浙南闽北合作发展区;在省内跨市合作方面,探索北部“乐清湾合作发展区”、西部“温丽合作发展区”等试点。
打造都市亮点,增强人才吸引能力
加强发展空间拓展,将符合国家、省级产业*策的项目列入国家或省重点,由国家、省上统筹解决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行*、法律等手段,确保有限的用地指标用在重点项目、优质项目、急需项目的“刀刃”上。重点加快“一江两岸”等高端商务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等科创板块精品化打造,实现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最大限度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树立“一盘棋”意识,推进区域内重点发展平台的整合提升,强化集聚效应,增强对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优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产业合作
推进区域产业分工,立足制造强市的建设目标,实施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计划,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城市经济集聚化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城市经济新业态。以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抓手,发展特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区域总部回归,将浙南闽北赣东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专门制定针对浙南闽北赣东温商的总部回归*策。积极开展产业联盟共建,引导区域产业链合作,以汽车产业为突破,联合打造区域产业品牌。
推进交通互联,建设区域交通网络
强化交通枢纽建设,构建区域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规划建设直连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项目,构建“”高铁时空圈。推进温州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枢纽港和国际邮轮港,依托铁路货运通道和瓯江等内河资源,推进温州港基础设施、航运交易中心、集疏运体系和多式联运系统建设,提升航运物流能力。推进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建设,打造区域枢纽性国际机场。谋划对周边县市小尺度轨道交通辐射,构建以“S+M+B”(市域铁路+地铁+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社区巴士为微循环的公交体系,以交通一体化促进区域同城化发展。
完善公共服务,实现区域便利共享
创新跨区域公共服务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保制度,加快供电、供水、供气、通讯、污水管网配套、防洪排涝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构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平台,建立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城市落户力度。强化教育合作,打造浙南闽北赣东教育高地。强化医疗卫生合作,建设都市生命健康高端服务基地,完善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打造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的未来社区样本,构建具有温州特色、高辨识度的社区生态环境。
挖掘特色文化,打造区域城市名片
根据温州源远流长的瓯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优势及“温州人”精神,准确定位温州的城市品牌。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挂帅,文广旅局、质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成的城市品牌建设领导小组,为温州城市品牌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实现“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与城市品牌互动发展,发展具有温州本土特色的创意产业。加大城市品牌的宣传推介,拓展传播媒介,利用*府门户网站进行宣传,建立健全温州城市品牌发展的有机关联机制。积极承办国内国外各类文化活动,在与外界广泛交流中加强温州城市品牌宣传。
加强对外开放,推进要素优化配置
以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为契机,在更大范围、更高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推进世界(温州)华商综合发展试验区、浙江温州综合保税区、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温州联动创新区等平台建设,规划布局物流贸易基地和开放口岸,积极融入全省“义新欧”物流大联盟。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引领相关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世界温州人互动平台建设。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海外升级版,做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友城结对,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本文刊于《温州论坛》第6期
——国宏咨询,品牌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