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清代泰顺过年时的这几种灯舞,哪些流传至今
TUhjnbcbe - 2021/6/21 18:52:00
湖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2074.html

年味是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儿时味道,大人们在过年期间尽可能创造一些愉悦孩童的玩法。泰顺很多过年期间的灯舞习俗,都是孩童们喜闻乐见的。有些灯舞与孩童舞灯游乐之事颇有渊源,清代时期流行于泰顺大街小巷的烛龙、竹马、鱼灯、兔子灯,就是孩童们正月里常玩的。有的灯舞至今还活跃在泰顺乡间,只是名称略有改变,有的已然失传,有的演变转化成其他灯舞项目。演变后的灯舞,舞蹈步法更加专业丰富,伴乐唱词愈加悦耳动听,并与过年习俗密切相连,寄予祈福保平安的寓意,形成泰顺乡间一道靓丽热闹的民俗风景线。

▲泰顺大安下后垟龙凤狮子灯表演

罗阳城隍庙的灯舞最热闹

古时,泰顺每到正月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声声,年味十足。尤其是到元宵节,街巷结竹为门,滚龙、竹马、鱼兽等灯舞沿着各家门户庆贺,绚丽多彩,鼓乐喧天,要连续闹上十天。

▲清代中期《泰顺县城图》城隍庙所在地

据《分疆录》记载,彩灯以“庙宇尤盛”,罗阳城中庙会活动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城隍庙,清代罗阳国学生潘福纶的妻子张凤慧在一首《罗阳竹枝词》中写道:“最无聊赖是元宵,火伴裙钗三五邀。试论谁家灯最好,城隍庙胜太平桥。”青年男子满街游乐,女子们也三五成群地结伴赏花灯,孩童们追逐嬉戏,或骑着竹马挥鞭而驰,或挥舞着烛龙鱼灯争相斗艳,或者手牵月兔灯沿街而走……

▲大安下后垟龙凤狮子灯表演“双狮抢球”

有一年正月,清代罗阳进士董正扬的弟弟董正揄在街上闲逛,看到一群孩童舞花灯、玩游戏。年年正月热闹依旧,儿时的欢笑历历在目,只是此乐难再有,他心下浮起一丝惆怅。他选了小时候玩过的烛龙、竹马、鱼灯、月兔四个灯事,鸡毬、猴蛋、角棋三种杂戏,仿照竹枝词的风格写了《新正七咏》。

▲《罗阳诗始》中董正揄提到回忆儿时灯舞,

写出《新正七咏》

烛龙与龙凤狮子灯

董正揄在《烛龙》诗中写道:

千门爆竹火珠红,儿女欢呼学叶公

莫道春灯非雅戏,太平恩在鼓钲中

这种烛龙头角峥嵘,鳞甲焕彩。走在前面的人拿着一个犹如龙珠的圆灯,翻动旋转,引着后面的烛龙来回舞动,争相抢珠,犹如乡间的迎神活动。

▲董正揄《烛龙》诗

烛龙在泰顺可能已经失传,与这种灯舞颇为相像的是“龙凤狮子灯”。据传,明代时期泰顺罗阳沙堤王氏从处州学到龙灯,到清代康熙年间有一支王氏迁入大安乡下后垟村,在这个有着龙凤潭和龙凤传说的村落里,王氏在龙灯基础上,增加了狮子灯、凤灯、花篮灯。龙、凤、狮子联合舞动新春,迎接春福,“龙凤狮子灯”由此得名,它流传于泰顺县大安下后垟、罗阳下洪一带。如今,下后垟的龙凤狮子灯传承人徐茂宝是从王姓岳父那里学到这门表演艺术的。

▲大安龙灯

龙灯的制作方法与“烛龙”相似,也是用竹篾编*头、龙身、龙尾的骨架,外面糊上白纸、蜡纸,再裁剪彩纸黏在上面装饰*角、鳞甲等,后来改用布纱包裹。龙头下有一个小木柄,篾笼中安置烛台,表演者点燃蜡烛,把龙身、龙尾系在腰间,手摇木柄,舞动步伐,顿时彩龙翻飞,明辉闪耀。

▲龙凤狮子灯传承人徐茂宝把龙灯套在身上

龙凤狮子灯奉郑一相公等为祖师爷,又称“喜乐神”,他赏的那碗饭为千家万户带去喜庆欢乐。下后垟龙凤狮子灯舞队由二十多人组成,龙、凤、狮子各一对,分别与龙珠、花篮、绣球搭配,另有吹唢呐、敲锣鼓的乐队若干人。每年正月,他们到某个乡镇表演前,先派一人到各家厅堂发贴。那时,不管主人在不在家,庭院大门都是敞开的,将一张红纸压在厅堂桌子上,就算打声招呼了。主人看到红贴后心领神会,早早打扫庭院,摆上茶点,开门迎候。在有些人心中,年初只有让祥龙瑞狮到家中舞一回才心安。

▲大安下后垟龙凤狮子灯表演

队伍到达这个乡镇时,要先依次到宫庙、祠堂、公众场地表演灯舞。这些都是公益演出,一个乡镇的祭祀场所分散各处,往往巡演一回就要耗时半天,但他们一百多年来遵从这个规矩,以示对当地神祇的虔敬之心,同时也是祈祷合境太平。而孩童们也乐此不疲,跟着舞灯队伍从村头走到村尾,从溪边爬上山头……

公众场地演出完毕后,队伍才到各家各户表演。拿龙珠的人走在队伍最前面,夜间沿门巡演时,他的另一只手提着名为“风雨灯”的灯笼照明。他摇动龙珠,木柄上的四五片铁环铛铛作响,发出指令,后面的彩灯随之起舞。他们唱着喜庆的歌谣:“腊梅开花闹洋洋,啊,多少过年,多少过年,新做衣裳四角钱。白飘带,金钗子,插插两边……”

▲大安下后垟龙凤狮子灯中的龙灯舞

龙凤狮子灯舞蹈步法有二十多种,如三角绕、四面篱、梅花绕、果盘钱等。四面篱是龙、凤、狮子、龙珠、花篮、绣球等灯舞人员互相穿插跑动,就如编制篱笆一样;梅花绕是表演人员在四角与中心五个点上互相挪动替换位置,龙飞凤翔,狮跃花舞,如一朵绽放的梅花迎风飘曳。

▲围观龙凤狮子灯舞

队伍会上演一些寓意吉祥美好的舞蹈,忽而双龙抢珠,忽而双凤采牡丹,忽而双狮抱球,表达着祈求风调雨顺、追求美好爱情、歌颂太平盛世的蕴意。庭院里的观灯人认为龙凤狮子灯有一种吉祥的神力,要是哪家小孩不乖(常会生小病),大人会取下童帽放入狮子口中衔一下,据说自此以后小孩会身康体健;也有些大人会在龙灯上拔几根龙须,缀在童帽上,以期护佑孩童。

▲木偶操控龙凤狮子灯

或许,龙凤狮子灯中的“龙灯”与董正揄诗中的“烛龙”一脉相承。如今,传承人徐茂宝又融合提线木偶与灯舞艺术,以木偶来操控龙凤狮子灯表演。泰顺灯舞表演一直在不断改进演变,如西旸镇面前岭村舞龙队,在传承古老的舞龙表演时,新编了“舞小龙”的节目,他们轻舞小龙,摆出“四季发财”的字样,摆出蝴蝶、龙舟等造型。小龙只有一米多长,以两根小木柄分别支承龙头、龙尾,若是在龙腹中添置灯烛,就与清代“烛龙”异曲同工了。

▲西旸镇面前岭舞龙队新增的“小龙”

竹马与走马灯

董正揄《竹马》诗:

制成款段翦春罗,红影灯中走翠娥

看到扬鞭回勒处,关心叠唱送郎歌

▲董正揄《竹马》诗

这种八个孩童玩的竹马灯由竹篾、布纱做成。三人装扮成胡人(古时对北方及西域少数民族的称法)骑马的样子,另三人脸上施朱傅粉,头簪花朵,穿着女装。还有两个孩童侍候在竹马两边,手挥马鞭徒步而行。金童玉女并辔而驰,唱着《送郎歌》等乡间童谣,让人联想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青涩时光。

▲八个孩童玩的走马灯(自《泰顺风物》)

古时孩童对策马疆场的骑士极为崇拜,他们以带有马头、轮子的竹竿为坐骑,也有玩董正揄诗中所写的竹马灯。在泰顺泗溪、雅阳、罗阳一带流传的“走马灯”与竹马灯几乎是一致的,最初也是孩童玩的灯舞。泗溪镇石门村马灯戏传承人包衍祥十几岁时就是一边读书,一边学习灯舞。

▲泗溪石门马灯戏团

据传,清代时期石门村有位包氏先祖在浙北某地教书,他看到当地马灯戏趣味横生,暗自记下马灯的道具、套路、唱词等。他回乡后,亲自制作马灯的道具服装,教村里小孩排练。后来,这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走马灯习俗。

▲泗溪石门的走马灯

起初,马灯是绵纸包裹篾笼做成的,但绵纸一经雨淋就会破损,每年二月初演出结束后要就地焚毁,年底再重制一套。关于纸马灯需要烧掉的来由,当地还有个有趣的故事。传说,纸马化为*红白六匹真马,跑到筱村东垟村里吃麦苗。东垟人追赶马匹到石门村,转眼不见马的影子,经过询问找寻,发现某户人家楼上的纸马口中还咬着麦叶呢。

▲泗溪马灯戏用作插在背上的令旗

后来,马灯外层改用精美漂亮的纱布、丝绸,马的后颈与尾部缝上一绺绺丝线。表演人穿上戏服,背插令旗,将马灯绑在腰间,左手牵缰,右手挥鞭,作策马奔腾之状。

▲身穿戏服,背插令旗,骑着马灯

相比董正揄笔下的竹马,石门村的马灯舞更讲求表演艺术,阵容更大,需17人完成表演。2人举着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方灯走在最前面,后面是6人骑着马灯,*马在前,白马居中,红马在后。2人举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方灯走在骑马队后面,6人敲锣、打鼓、击钹,为表演队伴奏,还有1人举着马灯祖师爷的神龛。旧时石门村水尾宫供奉着马灯祖师爷,据包衍祥回忆,塑像右手扬起,右腿上抬,满脸堆笑。暗自估摸,塑像应与《故事会》封面上那个憨态可掬的陶俑有些神似。

▲泗溪马灯戏的“国泰民安”等方灯

每年正月初一,石门村灯舞队先到村内的马灯祖师爷神位前舞灯,再挨家挨户表演。从初二开始,他们要踏上长达一月的漫漫游艺之路。他们到泗溪、雅阳等地表演,还经常走出泰顺,去往福鼎、平阳等县。当表演队在某户人家的厅堂演出时,队员们一边舞动马灯,一边唱着歌谣:“正月初一闹花灯,鞭炮连天,啊,鞭炮连天,家家户户点红香。那就是新年,点红香,迎新年……”大院里的各户人家会到祖师爷神龛前点香许愿,凑上一个红包答谢。手举神龛的人各自分给他们每人三支香,带回家中插在香炉上。

▲石门走马灯表演

在长年巡演中,石门马灯队排练出二十多种表演套路,如:宝马出城、走八字、金鱼上滩、倒退龙门、金蛇脱壳、九连环、三角环、马归城、大团圆等。表演唱词与调子也丰富多样,马灯队为新居落成、婚嫁寿庆等不同场合演出时要唱不同的歌词,歌词都是吉祥的祝福之语,大多时候要队员临场发挥。

▲洲滨马灯舞(自《泰顺风物》)

鱼灯与八宝灯

董正揄《鱼灯》诗:

飞到琴高赤鲤鱼,空行真个所依虚

腹中欲与呼儿剖,恐有金台举烛书

▲《分疆录》收录董正揄《鱼灯》诗

诗中的琴高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善于鼓琴,后来乘鲤化仙,他也因此被代指鲤鱼。诗的后两句又巧妙地借用“鱼腹藏书”的典故,而鱼灯就是以木柄支承鱼腹,或者用绳子系住鱼身。鱼灯样式繁多,有鲤鱼、金鱼、鲫鱼等,五光十色,令人应接不暇。鱼灯舞寓意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等,除了鱼灯外,还有龙、凤等瑞鸟瑞兽的彩灯。孩童忽高忽低、来回盘旋地挥舞鱼灯、龙灯,犹如一群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着,让人想到辛弃疾“一夜鱼龙舞”的热闹景象。

▲鱼灯,客家鲤鱼灯舞(自网络)

诗中所描绘的鱼灯在泰顺民间已经失传,但有些灯舞却与鱼灯有渊源。如罗阳镇南外村的“八宝灯”,八个孩童擦脂抹粉,穿上戏服,装扮成八仙,各自手中拿一件仙人法宝。宝灯以竹篾为骨架,裹上白纱,用彩笔描上精美图案,宝灯以木柄支承着,木柄顶部有个木盘放置蜡烛。据传,清代罗阳有位秀才见鱼灯、龙灯、狮子灯等灯舞过于老套单调,就改进增加一些花灯模样与表演方式,排练出八宝灯舞。

▲南门外八宝灯队手持八仙法宝表演

据南外村八宝灯传承人董家松介绍,创建演出队伍初期是以孩童为主。如今,孩童学业繁重,学这一行的越来越少,八宝灯与竹马等其他灯舞一样,逐渐演化成以大人为主的表演形式。他们配上乐队,编了很多段唱词。

▲南门外八宝灯儿童表演队

逢年过节时,泰顺有些地方会抬着神像巡街,八宝灯队伍会应邀参与迎神活动。八名表演者在舞灯的同时,唱着《大鹏苑》的调子:“手拿掌扇汉钟离,身靠葫芦铁拐李。国舅手拿阴阳板,果老情筒捧怀里。身背青锋吕纯阳,仙姑荷花挑肩上。口吹横箫韩湘子,采和手里捧花篮……”八句歌词唱出八仙手中的法宝,八仙故事在泰顺妇孺皆知。正月期间,八宝灯上门拜年贺寿,引得满堂喝彩,大人小孩笑得合不拢嘴,认为是八仙光顾,讨了一个好彩头。

▲南门外八宝灯在宫庙中表演

此外,大安乡下后垟龙凤狮子灯中的花篮灯,也以木柄支承花篮,花篮内有一个轮盘烛台,可以转动花篮,流光溢彩。八宝灯、花篮灯的构造原理都与鱼灯相似。

▲大安下后垟的花篮灯构造原理与鱼灯相似

在泰顺已失传的“月兔灯”

还有一种“月兔灯”在泰顺也已然消失,董正揄描写的月兔灯是用竹篾扎成兔子的骨架,腹部安置蜡烛,外面糊上透明的彩纸,底座是竹制轮子。孩童们点燃月兔腹部的灯烛,用一根线牵着月兔灯穿街过巷。正如董正揄《玉兔》诗“玉兔新从月里携,光华满腹徹玻璃”,烛光透出彩纸,月兔灯看起来晶莹剔透,银辉闪闪。

▲董正揄《月兔灯》诗

月兔灯在元宵夜集体出动,一群孩童牵着一个个月兔灯四处游走,宛若一群在夜色中奔跑的白兔,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他们心中都装着一个嫦娥与玉兔的故事,以自己的方式来召唤月宫中的玉兔。

▲兔子灯(自网络)

有的孩童玩得过疯了,身上的新衣不小心沾上了蜡烛泥,回到家中免不了要被父母嗔怪一番。董正揄想到自己顽皮淘气的童年,还有慈母的谆谆教导,他在诗的后两句写道:“任教西顾兼东走,莫遣新衣染烛泥”,默默寄托对孩童们的善意期许。

▲牵着兔子灯巡街

(崇州元通镇民俗,图片自网络)

即使是上了年纪的泰顺人对月兔灯也毫无印象,但中国很多地方还保留有兔子灯的习俗,有的人在兔子灯外层罩上白色绵毛的纱布,使得兔子形貌更加逼真,有些地方制作巨型兔子灯,大家像拉着一辆大车绕街巡游。

▲兔子灯(自《扬州晚报》)

如今,月兔腹部改用小灯泡,孩童们不用担心蜡烛油滴在新衣上,尽可以撒欢游乐。然而,孩童们拉着月兔灯互相追逐的景象在泰顺已然不复存在。月兔灯会在泰顺失传,主要是它纯粹是一种在地上拖着走的玩具,没有融入舞蹈,没有寄予迎神明、祈平安等民俗寓意,没有形成谋生之业,也就没有一支队伍代代传承了。

结语

龙凤狮子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受到*府的重视与保护,但现在每年春节期间,已经很少看到灯舞队走村过户表演的场面。街市上新式楼房紧闭的门窗,也无形中阻隔了灯舞的到来。而孩童们看惯影视中的八仙、龙凤等神话故事,对龙凤狮子灯、八宝灯也失去了一种新奇感。

▲百家宴上的灯舞

大多时候,灯舞队是受晚会等活动邀请演出,从自发巡演到被动应邀,从民间灯舞到晚会表演,舞台虽然越来越高大繁华,但与民间习俗却渐去渐远,年味也越来越淡。有些灯舞从以孩童表演为主到现在的逐渐大龄化,也说明传承堪忧,只有扎根于浓厚的年俗土壤中才有绵绵不绝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结束,别忘记转发分享哦!====

本期撰稿:陈能雄图片:部分自大安乡、

泗溪镇石门村、罗阳镇南外村、西旸镇面前岭村等

“泰顺年”征稿启事

为传播泰顺故事,助力旅游发展,县委宣传部开设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代泰顺过年时的这几种灯舞,哪些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