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士大学在炮火中诞生,于年创办于丽水县(今丽水市),浙赣战役爆发后,学校曾迁入泰顺县司前乡(现司前畲族镇)一带。战乱年代,学校转辗播迁,为国育才而弦歌不辍;师生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居败祠,寝破板,披敝絮,啖菜根,历尽艰辛而不泯报国之志。
▲国立英士大学纪念馆(泰顺司前)
在当时,英士大学实力接近浙江大学,与中山、中正大学齐名。她在历史的天空留下精彩的一幕,与泰顺人民结下深厚的情谊。但是,现在多少人还能记得这所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立大学?还有多少人存有那段流金岁月的记忆?
筹备创办省立战时大学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浙江省*府转移至永康方岩办公。年5月,日寇进犯诸暨,向金华逼近,浙江省*府几经转辗,最后迁至云和县,并正式决定以云和县治为临时省会。
跟随省*府迁移的单位甚多,总数不下个。尾随而来的难民中还有成千上万的大专院校以及高初中的学生,其中有些要求参加工作,更多的则申请就学。然而此时浙江省除在省内辗转迁徙的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和年2月设立的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外,已无更多的大学可供青年学生就学。鉴于此,浙江省*府于年夏决定筹建省立浙江战时大学。
▲丽水三岩寺
年暑期开始省立战时大学的筹办工作,办事处设在丽水三岩寺。11月中旬,省*府主席*绍竑起草浙江省立大学筹备委员会章程,省*府委员会第次会议决议通过,定名为浙江省立战时大学。年2月,拟订组织大纲草案,浙江省立战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开始正式办公。筹备委员会议决定设三个学院即工学院、农学院和医学院。
▲陈英士戎装像
年5月,为纪念先烈陈英士先生,浙江省立战时大学名改为浙江省英士大学,实行校务委员会制,由谷正纲(浙江省*部主任委员)、许绍棣(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等九人为校务委员会委员,指定许绍棣为主任委员。校务委员会办事处设丽水三岩寺。
▲谷正纲、许绍棣
烽火中艰难前行年10月,录取农工医三学院一年级学生计名。10月26日,全校各院系学生集中省立处州中学举行始业教育。之后,10月26日被学校定为校庆日。学校初建时,学校主要依靠省农业改进所浙江铁工厂、省立医药专科学等单位的设备、人员进行运转。
▲处州中学老校舍(采自《丽水中学百年华诞》)
年秋,学校进行第二届招生,共招收一年级新生人。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原处州中学校舍不敷应用,于是决定将一年级新生留在原处州中学,称校本部;二年级学生则在丽水三岩寺、囿山和松阳白龙圳等地另设分院教学。
▲英士大学创办初期各学院分布图
年,农学院校址由处州中学迁至松阳县白龙圳省农业改进所,依托该所师资力量办学。年8月,省*府主席*绍竑在云和小顺设立浙江铁工厂总厂,生产手榴弹、步枪,机枪等武器。
▲英士大学在小顺的旧址(取自《小顺村志》)
年,陈荩民、朱重光、闻诗等一批知名教授流落丽水。英士大学工学院依托浙江铁工厂的技术力量,并以这一批著名理工科教授为基础成立,院址设三岩寺。聘赵曾珏兼任工学院院长。
▲浙江省农业改进所遗址
年9月28日,日机轰炸丽水,三岩寺29间讲堂、僧房被毁,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雨崖”悬空摩崖石刻,遭炸后坍塌在池塘之中。至年第一学期,省立英士大学工学院二、三年级迁至三岩寺东北新校舍上课。
▲丽水三岩寺被日*炸落的雨崖石刻
学校南徙至云和泰顺年5月,日寇大举进犯浙赣东路,浙赣战役爆发。6月24日,丽水沦陷。8月2日,松阳沦陷。期间,云和、丽水、松阳接连惨遭敌机轰炸。原在丽水、松阳的英士大学亦随之后撤,分头撤散至云和、泰顺等地。
▲年丽水机场遭日*轰炸
英士大学校本部的人员、物资由专人带领,由丽水突围后撤至云和县长汀村,然后转三溪乡各村。松阳的农学院,随同省农改所从山道辗转撤至景宁县沙湾镇,旋迁云和霞晓桥村。
▲国立英士大学校徽
年8月28日、31日,丽水、松阳相继克复,日*退回金华,学校才逐步选点复课。在得到有关部门的同意后,英士大学本部、合作专修科及迁到霞晓桥村的农学院,集中到小顺,借用铁工厂厂房作为临时校址,筹备开学;个别科系仍旧设云和县城,并在福仙宫设立英士大学办事处。
▲云和城郊外福仙宫——英士大学云和办事处旧址
与此同时,丽水城内工学院全系和医学院部分师生员工则由教务长陈荩民率领,向云和县进发,转入景宁县,最后继续翻山南下泰顺,落脚司前乡。
▲景宁东坑至泰顺里光、司前线路示意图
英士大学师生到达泰顺境内后,借用司前、里光二村的祠堂和财主大屋复课。医学院设在陶姓宅院,工学院则设在5公里外的里光村。
▲国立英士大学司前本部旧址新貌
泰顺司前分部驻有医学院医学系、医药系二、三年级及医药系四年级,农学院农艺系、农经系、牧医系三个系的二年级及农艺系、牧医系三、四年级,学生数人。教师25人。之后,农学院低年级师生陆续迁至司前。
▲国立英士大学里光分部旧址新貌
东南联合大学并入年1月,民国*府教育部决定,将未在内地设立分校的上海专科以上学校全部合并成立东南联大,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担任筹委会主任。浙赣战役爆发后,办学地辗转移至比较安全的福建建阳,与设在建阳文庙的暨南大学毗邻。
▲设在建阳文庙的暨南大学校门
年12月29日,国民*府行*院次会议作出决议:“东南联合大学归并英士大学,而将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改为国立。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年6月21日,东南联大的文、理、商三学院和先修班并入暨南大学,法学院和艺术专修科并入英士大学,7月底,存在了1年5个月的东南联大结束。
▲东南联大迁浙南运费文件
年5月12日,杜佐周被任为国立英士大学校长。7月,杜佐周在接收东南联大后,对国立英士大学的领导班子进行改组。英士大学升为国立后,领导班子的框架来自东南联大,实力倍增。
▲国立英士大学校长杜佐周
大部分院系迁到司前、里光年8月,日*发动丽温战役,丽水很快沦陷。在此压力下,英士大学决定将学校全部搬迁至泰顺。
▲英士大学里光分部师生宿舍旧址
——林氏柴门楼大屋
年9月初,在小顺设办事处后,校长杜佐周便率领小顺及云和办事处师生,沿云景泰县道,向南艰难跋涉。9月中旬,到达泰顺司前、里光,与先期抵达该地的农、医工三院会合。学校将法学院、艺术专修科、合作专修科和农、医二院一年级设在里光村(原设里光的工学院升格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后迁移至百丈口),农、医二院二年级以上仍设在司前村。10月2日即告复课。
▲国立英士大学各院科分布图(泰顺)
年第一学期,司前、里光二村的国立英士大学教员数90人,职员数66人,合计人;学生方面,法学院人,农学院人,医学院人,艺术专修科21人,合作专修科23人,总计人,其中男生人,女生53人。
▲英士大学宿舍标识(里光)
如加上教职员工家属,国立英士大学在泰顺人数超过人。另外,在云和和瑞安龙川(今属文成)等地代办的行*、财*、会计三专科师生人数也接近人,而已独立并迁至百丈口的国立北洋工学院师生总数为人。
▲英士大学里光分部师生宿舍旧址——罗氏大屋
艰难奋进中的三年司前村位于泰顺县城东北,为泰顺县畲族主要集居地,三面皆高山,地理较闭塞,有古道北通景宁县,东通百丈口,南通泰顺县城。
▲司前畲族镇
公路未通之前,司前、里光等上游地区的毛竹、原木等主要通过司前溪水道运往百丈口,然后整理成竹筏或木筏通过飞云江运往瑞安等地。因为司前至百丈口不通舟楫,因此泰顺北部的山货及土纸等物品只能以人力挑运的方式运输到百丈口,然后再发往瑞安等地,而百丈口的食盐、布匹等货物也经由百丈口,以人力方式运至司前,再由司前转运至里光,甚至景宁、庆元等地。英士大学迁至泰顺后,将本部设在司前,借用东西两村的大宅院作为教室,而东村的碉楼德秀楼则被租用为本部行*楼。
▲国立英士大学校总部遗址——司前陶氏老屋
英士大学在里光村,教室主要借用罗、林、陈三姓祠堂和马仙宫。学校在深山区,敌人飞机找不到,不需逃空袭警报,可安心求学。然而山区物质生活的贫乏也给师生带来巨大的困难。
▲国立英士大学医学院遗址——里光罗氏老屋
新中国成立前,泰顺县内除百丈口外,司前一带因为地产资源丰富,人口不多,因此可算是比较富裕的地方。但是与丽水、云和一带交通运输较发达的地区相比,也算是穷乡僻壤,因此当英士大学迁移至司前一带时,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师生的日常饮食及娱乐生活并不乐观。“司前虽为泰顺富庶之区,而乡穷壤僻,膳宿问题已难解决,遑论其他?”
▲英士大学司前总部办公大楼旧址——司前老粮仓
据校友蒋风和游修龄回忆,刚到司前的时候,没有菜吃,就拿米粉干炒了当菜,饭就更别提了——一点点大米里掺进很多番薯丝,这就是主食。电灯蜡烛都没有,就点桐油灯。桐油灯的烟那个大啊,把屋子熏得一塌糊涂。一年当中就是吃三样菜。春天吃毛笋,早点是盐巴煮毛笋,中餐还是毛笋,晚餐也是毛笋,连油花也难得见一两朵。
▲国立英士大学旧址——里光村坑底陈氏大屋
吃到夏天,毛笋都已长成毛竹,啃不动了,就吃蕃芋丝,三餐清一色,一个样。蕃芋丝吃到秋末芥菜上市,于是早餐芥菜,中餐芥菜,晚餐又是芥菜,一变也不变。吃到后来,双眼不仅因灯光微弱近视加深,而且因缺乏营养患了夜盲症,太阳快下山时,就一片模糊,什么也看不清了。
▲蒋风(前排左四)大学毕业与同学合影留念
年,蒋风在回澜桥上写下《回澜桥上》这首诗:
看桥上流水瞅着你,
掠过笑影而去。
百转千回都不要,
你说一句话语。
俯视流水去百丈,
回头忘了问她:
“你去了回不回来?”
再远望那边,
流水流着嬉笑,
流去那岸边一树桃花。
▲司前回澜桥
物质生活的贫乏并没有磨去师生们工作和学习的毅力,同时学校也在艰苦的岁月里得到迅速的发展。英士大学首期迁移到泰顺时,还是一所不太起眼的省立大学,而迁离泰顺时,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四所学院、五所专科(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合作专修科、艺术专修科、行*专修科、财*专修科、会计专修科)综合性大学,师生人数超过人,且名师众多,实力接近浙江大学,与中山、中正大学齐名。
▲国立英士大学校训“大刚中正”
英士大学在泰顺办学三年,成绩斐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校长杜佐周。杜佐周职期间,提倡学术研究,扩充院系,为抗战建设培养人才,认为办好大学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教授和校风。同时,拟写了英士大学校训:“大刚中正”,并亲自撰写了《国立英士大学校歌》歌词。歌词由程懋筠谱曲后在全校传唱,成为艰苦岁月中师生们的精神食粮。
▲国立英士大学校歌
北洋工学院在百丈办学两年年夏,升格为独立学院之前,省立英士大学工学院就由陈荩民率领迁至泰顺里光村办学。年6月,东南联大法学院并入国立英士大学。
▲陈荩民
次年1月,法学院从福建建阳迁云和小顺,8月更迁至里光村,工学院则移院址于百丈口东岸村,开始长达2年的国立北洋工学院办学时期,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年7月,国立北洋工学院奉令归并国立英士大学,独立办学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
▲国立北洋工学院旧址——百丈口东岸村
百丈口为飞云江中上游著名商埠。清代中叶,百丈口下游飞云江航运日趋兴盛,不仅全县物资主要依靠百丈口进出,邻县景宁、庆元以及福建寿宁、福安、福鼎等县的部分商品也经此转运。
▲竹筏是飞云江中上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抗日战争时期,温州一带的银行、国货公司、纺织厂等企事业单位内迁到百丈及附近村落,百丈口人口及客货流量剧增,往来船只达到艘。飞云江江面船舶如织,排筏如梭,一时成为浙南抗战时期物质转运的重要通道。
▲北洋工学院向泰顺县田赋粮食管理处借粮凭据
刚迁至百丈口时,国立北洋工学院学生人,教师40名;至年第二学期,教职员增至82人,学生增至人。82名教员中,土木工程系43人,机电工程系32人,应用化学系7人;名学生中,土木工程系人,机电工程系人(女生1人),应用化学系70人(女生16人)。年7月,国立北洋工学院奉令归并国立英士大学,陈荩民院长辞职北上,周尚教授被聘为院长。
▲国立北洋工学院关防
落脚鹿城、终迁婺城抗战胜利后,国立英士大学暂迁永嘉(温州城区)。工学院在来福门、清明桥一带复课,法学院在温州中山公园园林管理处、九曲桥边及公园走廊复课,农学院在西郊玉环殿复课。
▲英士大学(永嘉)法学院旧址——温州中山公园
年春,英士大学接教育部命令,学校移址金华,并以金华为永久性校址。在金华,国立英士大学借用天宁寺、省第五原监狱、书院府学旧址及部分民房延续教学工作。校本部借用天宁寺;工学院租用东市街高山头原省第五监狱;法学院设在丽正书院老址,即净渠头一带;农学院设在金华旧府学老址。英大在金华三年,设农、工、法和文理4个学院18个系,为全国36所国立大学之一。
▲国立英士大学农学院(金华)研究室
接管解散学校年5月,金华解放。6月6日,金华市*事管制委员会决定对英士大学实行*管。7月19日,宣布著名教育家、经济学家严仁赓为接管国立英士大学并入浙大的接管组长。同月,*管会报经上级批准撤销英士大学。
▲国立浙江大学接收国立英士大学清册
英士大学撤销后,原有设备、图书、仪器、人员档案、学籍资料等都由浙大接管,其中部分图书和仪器设备由浙大转赠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工、农学院全系和文理学院的数学、物理、中文系并入浙江大学,法学院各系和文理学院的历史系发给肄业证书,由学生自行转学,其中部分学生转入复旦大学。
▲年国立英士大学毕业生签名留念
结语英士大学办学历史虽然短暂,但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英士大学前后有师生员工超过人,经由英士大学校友会联系的1多名校友中,具有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近人。新中国成立后,从英士大学毕业的学生成为祖国建设难得的人才。
▲英士大学播迁示意图
英士大学十年历程为艰苦岁月的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她不但保存和培植了大批教育与科技人才,还有力地推动迁入地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的进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浙南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国立英士大学农业经济系全体师生留影
▲国立英士大学纪念馆内景(泰顺司前)
====全文结束,别忘记转发分享哦!====
本期撰稿:陈圣格
“泰顺年”征稿启事
为传播泰顺故事,助力旅游发展,县委宣传部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