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雅阳镇雅阳坪村坝底,保留着清代兵部尚书周煌的《恭祝例授奉训大夫一牧林先生六十荣寿序》十轴,以及十二幅由孙希旦等人撰写的寿诗,距今有两百三十多年的历史。这些贺寿人中有七位名震一时的进士、二位手握一方*权的总兵,宛若一次清代“名家书法展”。“书展”筹备时间长达两三年之久,其背后是一段段名人交往的故事,折射出林家昔日的人脉资源与繁华盛景。
▲林一牧寿序、寿诗的卷轴
高中武举人,结缘兵部尚书寿序的主人公林梦罴(-),号一牧,是泰顺雅阳玉浿(今雅阳坪村坝底)富豪。他年轻时潜心读书,后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管家*上,家业蒸蒸日上,富甲一邑。他以附贡生循例授州同知衔、奉训大夫。他在林家豪宅旁构建书塾,延聘名师执教,每日督课不倦,以期子孙们能在举业上有所发展。
▲林一牧故居遗址
在林一牧快要奔六时,他的科举夙愿在第五子林中魁身上得以实现。林中魁相貌奇伟,腰圆膀阔,民间传说他要侧着身子才能进门,像薛仁贵一样饭量惊人,日食斗米。这样的人自然膂力过人,他自小在家门前的跑马坡习武射箭,左右手可以同时挥舞两把百斤大刀。乾隆己亥年()年方十九岁的林中魁高中武举人,一时间名扬泰顺。也就是这年,“林一牧寿序”的撰写人周煌任《四库全书》总裁官。
▲林中魁用过的大刀,有大门这么高
第二年秋天,林中魁北上京城铨选官职,广交朋友,泰顺名贤曾镛的馆舍是他经常造访的地方。当时曾镛被选入四库全书馆做誊录工作,上司便是周煌。此前,周煌提督浙江学*,选拔了一批泰顺学子,曾镛、董廷仪等人就是在这期间补为廪生的。
▲周煌雕塑
曾镛年少时因才华受周煌赏识,今又在馆中工作,两人情谊愈发深厚。周煌一生写过很多奉和乾隆皇帝的诗词,庚子年()元旦,大雪纷飞,他与曾镛坐而论诗,出示部分奉和御制诗。曾镛当即也依韵唱和了一首,末尾几句是:“圣制喜从天乐降,赓歌喜接大音希。不才空抱梁山思,呵冻何因仿七依。”曾镛在诗歌序言中敬称周煌为“周大司马”,大司马是清代时期兵部尚书的俗称。两人的文字缘,也衍生出一篇锦绣的“林一牧寿序”。
▲周煌在寿序中提到林中魁在庚子年秋天来京
周煌撰写十轴寿序当林中魁来到京城之时,周煌已经升任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曾镛与林中魁闲聊时得知林一牧两年后就六十岁了,筹划为其寿辰做些事。他穿上一身整洁的儒装去拜访周煌,索求寿文。
▲寿序中提到曾镛拜访周煌,索求寿序
周煌说:“品德可以熏陶乡里,教化乡俗,这是我最乐于听闻的。况且现在国家以孝友敦亲之士教习礼义来维持人心,以廉耻之道来端正风俗。你能如实告知林老翁的事迹吗?”
曾镛恭敬地答道:“人和事必须亲见亲闻,与事实无异,方可传于志书。我与林老翁同居泰顺,对他生平创业兴家之事略有所知……”之后,曾镛娓娓道来,讲述林一牧淳厚贤良、事亲至孝、周恤乡邻,培养林舜问、林中仁、林中官、林中芳、林中魁五子成材。
▲寿序中提到曾镛讲述林一牧的品行
周煌相信曾镛所言非虚,对林一牧甚是钦慕,认为“可以敦士习、维人心、正风俗”,他对浙江士子有一份特殊感情,欣然撰写《恭祝例授奉训大夫一牧林先生六十荣寿序》。序文写在金*色的锦缎上,用毛笔蘸金墨书写,字迹历经两百多年依旧色泽如新。寿序分成十幅,寓意十全十美,每幅纵厘米、横50厘米。锦缎四边镶以赭红色的丝绸,上下各穿着一根小竹竿,制成卷轴,展览时取出来悬挂厅堂,不用时卷起书轴珍藏。
▲第一幅寿序标题《恭祝例授奉训大夫一牧先生六十荣寿序》
寿序上的落款时间“乾隆四十七年()”,这是林一牧正式办寿之年,周煌提前两年写好。时间款识后面是一大串金光耀眼的头衔:“赐进士出身、赐一品服、册封琉球国副使、左春坊左中允、庚辰科福建正考官、丁卯科云南正考官、甲子顺天乡试同考官、壬戌会试同考官、辛酉科山东副考官、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庶吉士、年家眷弟周煌顿首拜撰。”
▲落款上写着周煌一大串官衔
周煌主持过多省乡试及壬戌会试,门生故旧遍天下,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册封琉球国副使”,曾出使琉球国,册封尚穆为王,著《琉球国志略》。
▲落款“周煌顿首拜撰”“册封琉球国副使”
落款只有撰文人,无书写人,或许这篇寿序从撰文到书写都是周煌一人完成的。周煌工诗善书,与“清中期四大书家”之一的皇子爱新觉罗·永瑆交好,善书者大都喜好挥毫泼墨,“撰并书”对于周煌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细看寿序中的楷书方正遒劲,糅合欧阳询的笔法,又带有几分虞世南温润之气。周煌在序文中把林一牧比作教子有方的窦燕山,把林中魁五兄弟比作“燕山五桂”,为林家大门题写“教重燕山”的大字匾额。
▲寿序中把林中魁兄弟比作“燕山五桂”
十二幅由进士、总兵等写的寿诗有了寿序后,林家还要请文人墨客题写贺寿诗,当然也有部分文友是主动赠诗。林家至今保存着孙希旦、孟兆熊、张正宰、张继勋、沈肇淇、游光缵、姚梁、曹川、程浩、乔萃荣、俞瑶林、胡腾蛟的十二幅贺寿书法作品。每幅都是白色锦布,四边镶着蓝色绸缎,规格与寿序一样。
▲孙希旦画像
瑞安探花孙希旦是清代温州进士中唯一进入一甲的人,授翰林院编修,曾任《四库全书》校对官。乾隆四十六年,他奉命厘定《契丹国志》《金国志》,而曾镛正好在馆中誊写《契丹国志》。同是温州人,孙希旦可能与坝底林氏是旧相识,又或者他会为林一牧写贺寿诗,是应曾镛之请。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扉页有“孙希旦”“曾镛”名字
他在诗中写道:
南飞曲奏正分明,绮席筵开喜气盈
星化眉翁丰度古,筹添海屋岁华更
欣看兰萼争舒秀,更羡桐枝各向荣
自此期颐知渐近,丹台谁不仰芳名
孙希旦在落款中以“同学弟”自称,以“海屋岁华更”“桐枝各向荣”之语,赞颂林一牧富贵寿考、子孙昌荣。这幅行书文雅朗润,融合赵孟頫的笔法、董其昌的意韵。
▲孙希旦贺诗,融合赵孟頫、董其昌笔意
庆元进士姚梁历任*机章京、翰林院编修、四川按察使、山东学*等职。他的母亲陈氏是永嘉人,常会来温州探亲,与当地士子多有交往。他的贺寿诗极有生活情趣:
人比梅花品更幽,西湖居士旧风流
何须别作香山社,从此乡园曳杖游
天然山水总堪娱,膝下诸郎尽凤雏
圣代祥征仁寿象,为翁绘作九如图
姚梁在诗中说林一牧品若梅花,就如西湖孤山隐士林逋一样高洁。整幅字飘逸清淡,落款写着“同学弟姚梁拜书”,从这来看是姚梁亲笔所书的作品。
▲姚梁贺诗,看落款应是他亲笔手迹
霞浦进士游光缵,历任福州、台湾府学教授,他在贺寿诗后四句中写道:“曾识诸郎多衣紫,传闻童子解参伭。人间喜乐谁能此,长进兰陵酒十千。”赞美林一牧子孙贤达,这样福寿双全的老人又有几人呢?难怪雅阳岁贡生欧圣书也说他“福甲于郡邑”。而游光缵这幅字落笔沉稳厚重,墨色饱满乌亮,也有福厚寿高之象。
▲游光缵贺诗,运笔沉着厚重
林中魁从京城回来后,初任温州城守营把总,认识不少行伍中的朋友。他的顶头上司——温州镇总兵孟兆熊也为林一牧寿辰题诗:
暖气初回半子天,莱庭共睹彩衣鲜
岁週花甲逢阳令,星灿长庚应斗躔
种得千年松老大,飞来三岛鹤蹁跹
宾朋愿献如川颂,天保诗赓第一篇
这幅字用墨清淡,笔画圆转流畅,清新自然,不带一点尘烟气,明显是受“淡墨尚书”董其昌的书法影响。
▲温州镇总兵孟兆熊贺诗
福建罗源人张继勋也是孟兆熊的下属,乾隆四十三年,孟兆熊上京面圣期间,向上级提议由瑞安协营副将张继勋暂时署理总兵事务,张继勋后来升迁为台湾镇总兵。在温州期间,张继勋先后当过把总、右营千总、营守备等职,而林中魁后来也担任过此类职务。
▲《清实录》记载温州镇总兵孟兆熊来京陛见,
遴委副将张继勋署理镇篆一摺
相似的从*经历,使得两人成为要好的朋友,在张继勋心中,林一牧是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的贺寿诗写得恭敬平和:
川岳钟灵起瑞烟,紫霞杯进祝琼筵
精神轩举云霄鹤,杖履逍遥陆地仙
弧影正悬週甲日,梅花初放小春天
燕诒孙子才如玉,谢氏芝兰莫比妍
诗中把林一牧晚年吟啸山水的逍遥生活描绘得生动形象。这幅字的笔法与孟兆熊的极为相近,似为一人所书。康熙皇帝推崇董其昌书法,上行下效,一时间读书人习董成风。张继勋的这幅字是清代前中期的流行书风,大多数科举士子都能写一手漂亮的董字。
总兵相当于“*分区司令员”,孟兆熊、张继勋两位总兵的贺诗挂在厅堂里,为林家赚足了面子,更显武举之家的豪气。
▲台湾镇总兵张继勋贺诗,有董其昌笔法
有两幅贺诗是泰顺地方官题赠的,一幅是泰顺知县乔萃荣,另一幅是泰顺训导俞瑶林。乔萃荣的头四句诗是:“问俗罗阳得所知,每从梅鹤想丰姿。六旬寿色松同茂,五子才声马不羁。”乔萃荣主*泰顺期间,久闻林一牧的声名,他与姚梁所见相同,想象中的林一牧是林逋那样世外高人的形象。林家五兄弟有文有武,尤其是林中芳文采出众。乔知县初见参加童试的林中芳,就大加赞赏道:“此生英年杰出,异日固当为海邦名宿也。”可是,林中芳科举之路甚是坎坷,直到晚年才考取岁贡生。
▲泰顺知县乔萃荣贺诗
林家诸子有声于庠序,温州教育界的贺诗是少不了的,除了俞瑶林外,温州府学教授胡腾蛟也题赠了寿诗,开头两句是:“轩轩眉宇轶群英,玉立丰标鹤性情”,仍旧是描写林一牧闲云野鹤的生活。胡腾蛟是湖州进士,此前当过天津府静海知县,学识渊博,他在贺寿诗落款中却极为谦逊,如谦称为“同学弟”,说自己的诗句是“俚句”,请林一牧“斧正”。
▲胡腾蛟贺诗
另外四幅由张正宰、沈肇淇、曹川、程浩撰写的寿诗,书法风格各异,各有体态。张正宰的淡雅秀丽,有董其昌的行书风韵;沈肇淇的苍劲潇洒,有明代王铎的遗风。
▲沈肇淇《满庭芳》词,有王铎书风
曹川的沉着爽利,力透纸背;程浩的笔画粗细多变,中锋偏锋兼用,笔墨酣畅,有米芾的笔意。张正宰和程浩都是永嘉县贡生,可能是林一牧年轻时读书结识的朋友。
▲张正宰贺诗,有董其昌笔意
与孙希旦等十人的七言律诗不同的是,沈肇淇填了一首《满庭芳》词,程浩写了一首长篇古风。每幅寿序、寿诗的字数不同,书轴的规格却完全一样。可见,当时林家为了齐整美观,专门制作了一批锦布。部分由林中魁请京城文人书写,部分是林中魁回乡后与林中芳等兄弟邀请温州等地名流题写的,有些是诗人撰并书,有的可能是另请书家挥毫。
▲程浩贺诗,笔墨酣畅
二百多位泰顺等地乡绅联名贺寿在二十多幅寿庆书法中,有一块金*色锦布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两百多个名字,这是贺寿亲友的名单。
▲写有多个名字的锦布
上面的字用中楷写成,笔画遒劲,结构匀称,一看就是早期颜体风格,比如锦布中“伯海”“伯华”“开炳”等字,与颜真卿《多宝塔》中的字形神相近,就如临摹上去似的。
▲带有颜真卿《多宝塔》形神的楷书
锦布最左侧的三列名字,是林一牧比较亲近的亲属,由上而下分别为叔叔、兄弟、子婿、谊男、侄儿、孙婿、甥孙、侄孙。比如子婿中有福鼎举人夏鼎奎。
▲子婿夏鼎奎
锦布中间的“亲友”则是泰顺有名望的贡生、文人、富人。
如第一行里有罗阳岁贡生曾启贤(曾镛父)、潘宏璁(新城训导)、王盛丰、三魁贡生张启温、三门垟选贡生陈万玙等。
第二行有罗阳廪贡生周启耕(授新城学训导)等。
▲潘宏璁、曾启贤、陈万玙、张启温、
王盛丰、周启耕等名字第三行有大安岁贡生包匡时、三魁岁贡生张枢、雅阳监生欧作舟等。欧作舟的妻子是林一牧的胞妹。
第四行有雅阳秀才毛天挺等,而林一牧的长子、奉直大夫林舜问是毛天挺哥哥毛天槐的女婿。
▲包匡时、张枢、欧作舟、毛天挺等名字
第五行有筱村武举人吴永枫(候选卫千总)、附贡生林凤鸣(赠修职郎)、罗阳增广生周天擢(赠修职郎)、太学生潘学地(潘鼎父)等。吴永枫与林中魁都是乾隆年间的武举人,都传有百斤大刀,若是两人双刀合璧,一起对练武艺,定然精彩至极。
▲吴永枫、林凤鸣、周天擢、潘学地等名字
第十一行有泗溪前坪张厝(张十一故居)的建造人张日华、秀涧武秀才周兆熊、罗阳拔贡生曾镛等。还有雅阳本地国学生张大中、毛捷科,毛捷科是林舜问岳父的儿子。
第十三行有大安岁贡生林蔚山等。
第十四行有廪生林崇珹(林鹗祖父)等。
▲张日华、周兆熊、毛捷科、曾镛
林蔚山、林崇珹等名字最底下一行写着外甥的名单,如雅阳吴家墩的岁贡生欧圣书、廪生欧圣渊等都是林一牧的外甥。林中魁的妻子杨氏是樟坑龙头(今仕阳龙头村)人,传说他随身佩戴的一把龙头宝剑赠给妻子娘家镇宅之用,在寿序名单最后一行右侧的“眷侄孙”名单中有杨士敏等人,杨士敏是樟坑秀才,师从泰顺训导俞瑶林,留下不少诗作。
▲外甥欧圣书、眷侄孙杨士敏等同顿首拜祝
两位学士书写贺寿骈句联《林氏宗谱》中抄录的十二首贺寿诗词后,还有进士郑际唐、叶观国的两篇文字,而寿庆条幅中唯独不见此二件。仔细一读,才发现这不是诗词,是四副骈句联,郑际唐、叶观国各写两副。
▲家谱收录郑际唐、叶观国的寿联
郑际唐,号耘门,福州人,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精通书法,尤工于篆籀之法。他题赠给林一牧骈句联,其一是:
按玉箫于指下,六月生凉;烧绛烛于盘间,三更若昼。
▲曹川贺诗
对联中描绘了坝底林宅举办寿宴时,鼓乐齐喧、灯烛通明的繁荣景象。
其二是:
丁年玉树,跪斟延寿之杯;亥字铜仙,笑进长生之曲。
这副对联描写林中芳、林中魁等兄弟宛若玉树,向父亲捧觞贺寿。
▲张继勋贺诗局部图
叶观国,字毅庵,福清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庶吉士、云南、广西学*,清代著名诗人。他的骈句联,其一是:
白莲碧薤,三千鸿朗之函;绛门琼霄,八百应真之位。
其二是:
由来才子籍总属于青城;自古高人年尽斑于绛县。
这两副对联都是赞颂林一牧学养深厚,长寿健康,深晓养生之道。
▲俞瑶林贺诗
四副骈句联都是二十字,看来也是专门预约定制的。郑际唐与叶观国都是当时工诗善书的名家,可惜四副长联真迹已然失传。想来,当年林家将寿联悬挂或张贴于大门厅堂之间,又或者镌刻于木板上,没有与寿序、寿诗一起存放。大约在乾嘉年间,坝底林宅突遭大火,那四副作品随同美轮美奂的楼阁化为灰烬。
叹息之余,又庆幸二十多幅乾隆年间的寿序寿诗能躲过那场熊熊烈火,这也算是一个奇迹。泰顺有些大户人家的也保留有清代寿序,但大多残缺不全,有的仅剩寿序,没有寿诗,即使有寿诗作品,也是县内贡生秀才的应酬之作。像林一牧六十寿序汇集当时有名的进士、武官的诗文作品,且又全套保存完好,在温州地区都属罕见。
▲程浩贺诗局部
遥想当年,坝底林宅张灯结彩,华堂生辉,宾朋来往如织。宾客走至大门,抬头见到周煌题写的匾额“教重燕山”,钦羡之情油然而生。各扇门上张挂着郑际唐、叶观国鲜红喜气的骈句联。正厅太师壁上悬挂着周煌金光闪闪的寿序,两侧板壁挂着孙希旦、孟兆熊等十二位名流的寿诗。在那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年代里,四川、浙江、福建三省进士的诗文作品,能齐集于泰顺的一个小山村中“展览”,实属难得。宾客在喝酒祝寿之余,品评着壁上的名家诗书,未尝不是一次文化盛宴。
▲《瑞安县志》记载右营千总林中魁而今,林一牧故居残垣败瓦,藤蔓滋生,繁华盛景已成往梦。皇帝的诰封圣旨、林中魁“镇海营守备”的出巡官牌也在8年的一场火灾中毁掉,唯有那二十多幅寿序、寿诗依旧“寿如南山不老松”,一串串熠熠生辉的名字、一笔笔苍劲秀雅的字迹,还在诉说着林家昔日的荣华!
▲乔萃荣贺诗局部====全文结束,别忘记转发分享哦!====
本期撰稿:陈能雄
“泰顺年”征稿启事
为传播泰顺故事,助力旅游发展,县委宣传部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