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开皇元年
周相国隋王杨坚废周静帝,自为皇帝,筑大兴城(今西安一带)为国都,国号隋,建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隋文帝开皇三年
毛喜出任永嘉内史,是继谢灵运、颜延之之后又一位谪守永嘉的名臣。毛喜(-),字伯武,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少好学,工书法,善草隶。在任期间,*治廉明。《宋书·本传》称:“至郡不受俸秩,*弘清静,民吏便之。”后调南安内史,郡民夹道欢送,并建生祠奉祀。
()隋文帝开皇五年
丰州(今福州)刺史章太宝反叛,攻建安(今福建建瓯),占浙南门户分水岭。永嘉太守毛喜整修城池,加强防务,并遣所部松阳县令周璠领兵千余人,支援建安,平定叛乱。
()隋文帝开皇九年
隋灭陈,分裂余年后,中国复归统一。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平陈后,实行废郡置州*策(按:南北朝时的地方*权分州、郡、县三级)。遂废永嘉、临海两郡,置处州,州治设括苍(今丽水),属吴州总管府辖,辖地相当于今温、丽、台。同时将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合并,称永嘉县,设永嘉令、丞、主簿、尉。永嘉作为县名始于此。永宁和永嘉均属吉祥语,用以表达永久太平和永远美好之意。永嘉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县城即郡城,历一千余年之久。
()隋文帝开皇十年
十一月,永嘉沈孝澈与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乐安蔡道人、杭州杨宝应等群起反隋。汪文进、高智慧自称天子。沈孝澈、蔡道人、杨宝应等则自称大都督。隋文帝命杨素为行*总管,平定各地叛*。沈孝澈被破。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
改处州为括州,省安固入永嘉县,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州治仍设于括苍(今丽水),属吴州总管府。此后,温州和毗邻的处州、台州时分时合,辖地时有变动。
()隋炀帝大业三年
改括州为永嘉郡,郡治仍设于括苍,属扬州,辖永嘉、括苍、松阳、临海四县。
(-)隋炀帝大业三至十四年
叶公圭中进士,为瑞安进士及第第一人。
()隋炀帝大业五年
据《隋书·地理志》载,永嘉郡有户,口约五万余。郡统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相当于今温、台、丽三市),平均每县户。因豪族地主为逃赋税,隐漏人口,实际人口远不止于此。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苗海潮率江淮起义*攻据永嘉郡域,达七年之久。
()唐高祖武德元年
隋恭帝禅位于唐,太原留守唐王李渊代隋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
()唐高祖武德四年
郡域入唐,改永嘉郡复称括州,表示恢复开皇旧制。置总管府,辖括苍、永嘉、松阳、临海四县。
()唐高祖武德五年
是年,析括州之永嘉县地置东嘉州。析永嘉,复置安固、横阳、乐成。东嘉州辖永宁、安固、乐成、横阳4县。并置括州总管府,管辖松州、东嘉州和台州。从此开始,温州与括州(处州)分开自为一州。
是年,析永嘉县之楠溪、西溪两乡复置永宁县,县治移至江北旧址,故有新城之名。今清水埠尚有“新城坳头”地名,似为旧城遗址。从此,永嘉一县分为两县,瓯海以北为永宁县,瓯江以南为永嘉县。
()唐高祖武德六年
三月,苗海潮降唐。
()唐高祖武德七年
唐灭群雄,统一全国。
将乐成并入永宁县,属东嘉州。改括州总管府为都督府。
()唐太宗贞观元年
分全国为十道。废括州都督府,撤东嘉州,省横阳并入安固、省永宁并入永嘉,以永嘉、安固两县归括州,隶属江南道越州都督府。
是年,安固开始采铜。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
安固叶一源随李世民亲征高丽阵亡。叶一源(约-约),字九江。原籍括州松阳,祖父叶格心,南朝陈宣帝(-)时左相,宣帝配以季女,陈亡后弃官,迁居瑞安县城东部。父公圭,隋大业(-)中以明经及第,官于长安,后谪居广南,一源随父居住。一源幼有志操,通诗书,善骑射,见隋朝*局混乱,四海糜沸,便聚兵千余人,后听说李渊*占领长安,便率众从小路直奔太原,李渊与晤谈,甚投机,任命掌管*中机密。李渊即帝位后,于唐武德四年()授予建州(福建西北部)总管。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丽,檄令其随副总管薛万彻同往,所向先登。曾遇高丽坚守之处,万彻与薛仁贵齐出奋击,整日不能攻克,李世民忧形于色。一源慨然说:“主忧臣辱,幸生可乎?”奋不顾身,单骑冲杀,斩敌20余人,身中流矢,驰归而卒。李世民闻报,为停食哀悼,下诏在住地立祠祭祀,谥“武义”。武后时(-)加封忠烈,祠称忠烈武侯祠。周湖有忠烈庙,并有叶适所撰《忠烈武义侯庙记》碑。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为东征高丽,令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征集杭、越、湖、婺、台、括等州工匠建造大船数百艘。
()唐高宗显庆元年
九月,海水泛滥。永嘉、安固二县受灾四千多家。
()唐高宗显庆四年
日本齐民天皇派遣唐使来华朝贡,途中遇风,船上多人罹难,仅东汉阿利麻、坂合部稻积等五人漂流至永嘉县境获救,得到当地官员救助和接待。温州开始与日本船舶来往。
()唐高宗总章二年
六月,飓风暴雨海溢,永嘉、安固两县被冲毁民宅3间,溺死人、牛多头,受损田禾顷。朝廷遣使赈灾。
()唐高宗上元元年
是年(一说上元二年),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安固县属之,是温州得名之始。据《浙江通志》卷8引《图经》称:永嘉人李行抚到京师请求设州,由于地在温峤岭以南,民多火耕,虽隆冬而恒燠,故取名温州。正如孙扩图《忆江南·温州好》一词所赞美云:“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风色异朝昏。”
是年,瓯柑被列为贡品,并贡布、桔、蔗、蛟革等(据《新唐书·地理志》)。
()唐睿宗文明元年
七月(一说十月),温州大水,漂流四千余家。
()唐武后垂拱四年
在瑞安城郊河埭桥北、集云山南麓创建本寂寺,武宗“灭佛”时,住僧无斁避居山庙,入定十余年,周身绕藤萝,世称藤萝尊者。乾符六年()赐额本寂寺,宋迄民国多次重建,有大雄宝殿、金刚殿、斋堂及两庑等。
()唐武后永昌元年,唐武则天载初元年
析永嘉境东部复置乐成县。从此,永嘉县境才正式确定下来,历五代、宋、元、明、清都无变动,县治均设今鹿城区。
杜甫祖父杜审言(-,襄阳人,曾为修文馆直学士)降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时来游雁荡山,在大龙湫潭口巨石上留有“杜审言来此”五字刻石。在大龙湫景区,今存摩崖28处,碑碣7方,其中属唐代1处,宋代2处,明代4处,清代7处,民国15处,不明年代6处。
()周武则天天授元年
复置乐成县,隶温州,今玉环县境复为乐成县地。
()周武则天大足元年
复从安固县内析置横阳县,属温州。
()唐中宗神龙元年
诗人沈佺期游乐成,留有《乐城白鹤寺》诗。
()唐睿宗景云二年
分括苍,置青田县。
玄机禅师在横阳钱仓埭头建佛日禅院(今称大日寺)。
()唐玄宗先天元年
温州属越州都督府管辖。时分天下为24都督,以统属州。
是年,在永嘉岩头镇西北部十八垅南麓建普安禅寺。重建于北宋治平元年(),明、清间相继修建,民国初大修。该寺三进,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占地平米,前为山门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观音阁。建筑气派雄伟,环境清幽。
()唐玄宗开元元年
温州高僧玄觉圆寂于龙翔寺别院。玄觉禅师(-),字明道,俗姓戴,永嘉人,唐时高僧。4岁时父母送其出家,初在永嘉龙兴寺为僧,遍览经典,归信天台止观之学,成为国清寺智凯四传弟子。后得到天台宗左溪玄朗禅师激励,离开龙兴寺,与东阳策禅师结伴游方询道,历经高山恶水,至南国韶阳(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院,谒见禅宗六祖慧能。玄觉在慧能启发下,顿悟“无生”(即不生不灭……乃至无老无死)之道。因在宝林寺院留宿一夜,被中国禅宗史称为“一宿觉”,成为慧能禅师弟子。玄觉在所撰《证道歌》里,处处赞唱慧能传法修行学佛之路。其中有“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得自然”。玄觉从曹溪归永嘉后,三吴(指吴郡、吴兴、会稽)学者,齐集禅阶问道,四面八方高人也闻风而来。从此永嘉佛教名闻于天下。玄觉倡天台、禅宗融合之说,与当时显名于海内的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同列禅宗慧能门下,为禅宗五大宗派之一。唐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圆寂于龙兴别院,时年49岁,谥号“无相大师”、“真觉大师”。当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永嘉(现鹿城区)西山之阳,送殡之士塞满路途。时值唐玄宗开元盛世,文名满天下的李邕(北海)为玄觉禅师写“神道碑”,称其“无证无修,不离此心而得佛,或默或语,未尝有法以示人”。玄觉所著《证道歌》和《禅宗悟修图旨》,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传至天竺(印度),被称为“东土大乘”,备受推崇。八世纪初,玄觉曾于永嘉龙兴寺收外邦弟子新罗国宣师。玄觉禅宗学说为北宋文学家杨亿所酷爱,杨氏为之撰写了《无相大师行状》。南宋时又为理学大师朱熹所吸收。叶适亦以此学说作“自警”。元明以来,注释传灯不绝。生平入《永嘉高僧传》,传中称:“譬之水,玄觉海也,灌顶(隋唐时和尚)河也”。
五月八日,著名女尼玄机于永嘉净居寺倒立圆寂。玄机(?-7I3),永嘉人,玄觉禅师的女弟子(一说玄觉大师之妹)。曾在横阳大日山(今苍南钱库附近)石室中修禅。后去福建参见雪峰大师。两人有一段颇多哲理与风趣的对话。峰问:“甚处来?”他说:“大日山。”峰问:“日出也未?”她说:“若出则熔却雪峰。”峰问:“汝名甚么?”她说:“玄机!”峰问:“日织多少?”她答:“寸丝不挂。”礼拜后退出。峰召回问曰:“袈裟拖地也。”玄机回首,峰说:“大好寸丝不挂。”后住永嘉净居寺。在《五灯会元》、《佛祖纲目》、《温州府志》、《两浙名贤录》、《高僧传》等书中均有记载。著有《圆明歌》,与《证道歌》相表里。
在永嘉岩头长蛇坑建普安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前为山门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观音阁。有禅房百余间,为浙南天台宗重要道场。大殿中石磉雕有双龙戏珠等图案。同年,在枫林建惠日寺,在苍坡建大广化瑜珈寺。
(-)唐玄宗开元年间
隋唐时,乡居者仍称乡,邑居者则改称为坊,唐初定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由于唐前期奖励婚嫁,兴修水利,推行均田制,生齿日繁。永嘉郡所属四县辖78乡,有户。州辖永嘉、乐成、安固、横阳四县,平均每县有户。这除了唐前期社会安定、闽人迁入外,均田制(按人口授田和征调赋役)的实施,使大量隐匿人口入编,是户口剧增的主要原因。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温州崛起一位著名书画家兼诗人张諲,因排行第五,人称张五,是温州首个见之于史载的书画家兼诗人,但未见有著录传世,诚为婉惜。张諲青年时期离家出游,和王维(-)居于河南登封的嵩山少室山,闭门修肆,志甚勤苦,不及声利,历时十余年。王维《戏赠张五弟諲》三首提及“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并在《故人张諲工诗、易、卜,兼能丹青、草隶,顷以诗见赠,聊获酬之》中赞諲绘画之传神和草书之精湛。李颀所居颖阳,和嵩山相对,时有交往,其《咏张五山水》盛称:“诗堪记室(指左思)妒风流,画与将*(指顾恺之)作勍敌。”稍后曾应举出仕,官至刑部员外郎。明《易》象,善草隶,工丹青,兼画山水,诗格高古。此后曾有蜀中之行,复隐居襄阳附近,和孟浩然(-)相知。接着移居安徽,直至唐天宝(-)中方才回归永嘉,卒于故里。张諲以诗人而兼书画家,《唐才子传》、《唐诗纪事》和《历代名画记》均有记述,南宋贾似道曾藏其《春山游赏图》,明杨慎在京肆见其《神鹰图》。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
是年(一说年),著名诗人孟浩然自越州(今绍兴)取道海上,来温州访友游览,到过永嘉、乐清等地,受到乐清县尉张子容热情款待,留下“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等佳句。孟浩然(-),湖北襄阳人,由于仕途颇不顺利,一生主要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将全国十道分为十五道。道设采访使(犹汉之刺史)。温州属江南东道采访使。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朝廷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纪年为号,额曰开元寺。崇安寺遂改名开元寺。
()唐玄宗天宝元年
复改温州为永嘉郡,改刺史为太守,辖永嘉、安固、横阳、乐成四县。
是年,于永嘉置监盐,李谞为监盐官,并被列为全国十大盐场之一,温州榷盐始于此。
(-)唐玄宗天宝年间
温州当时有户、口(据《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口作141)。
在三源小坑边(今属文成)建紫阳观。
()唐玄宗天宝二年
十二月,浙东吴令光率农民起义*从海道攻占永嘉郡。
()唐玄宗天宝三年
以乐成县署(今县人武部)为中心筑县城,周1里,高1丈2尺,阔2丈4尺。设四门:东登瀛、南清远、西承流、北翔云。
二月,河南尹裴敦复、晋陵郡太守刘同昇、南海郡太守刘巨麟合兵围攻吴令光。四月,吴令光为刘巨麟所破。
()唐肃宗至德元年
菇溪溪心石山始建东泉禅寺,与明教寺、天王寺,合称永嘉三大名刹。
()唐肃宗乾元元年
废十五道,复改永嘉郡为温州,县属之。初属江南道,后改属浙江东道节度使。
是年,建静海*牧(使),兼统台州、明州。
时盐铁使第五琦修改盐法,就山海开灶,近利之地置盐院,百姓以制盐为业者为“亭户”,免其杂瑶,盗卖者绳之以法。
()唐肃宗上元元年
温州大旱,饥荒。长史李皋冒擅贷之罪,开仓赈济数十万斛。皋字子兰,上元初贬任温州长史,不久摄行州事。是年饥荒,州有存粮数十万斛,李皋决定开仓赈济,掾吏乞候上旨。李皋说:“夫人曰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人,活数千人,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尽赈之。同时以擅贷之罪飞报朝廷自劾。唐肃宗披阅后,赞赏李皋所为,下诏嘉勉,加少府监。
()唐代宗宝应元年
“安史之乱”发生后,浙江为朝廷主要财源地之一。地方官加紧搜括,民不聊生。台州小吏袁晁目睹民间疾苦,于八月在翁山县(今定海县)领导农民起义。攻占浙东诸州,改元宝胜。十月攻克温州。十二月,李光弼将张伯仪与袁晁战于衢州,起义*战败。翌年四月,袁晁被李光弼所擒,浙东农民起义失败
(-)唐代宗大历年间
安固县设双穗盐场。
在横阳昆阳凤山始建东林寺,清代多次兴修,年增建。
()唐代宗大历六年
顾况在永嘉任江南盐铁使署监官。顾况(-),字逋翁,号华阳山人,海盐人,唐至德二年()进士,德宗时曾征为著作郎,后结庐茅山,隐居而终,是一位高寿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首。有《顾况集》、《仙游记》。
()唐德宗贞元元年
姚撰的《仙岩铭》最早见于仙岩山翠微岭上。仙岩山摩崖题刻已发现30处,分布在5个景区(梅雨潭四周20处)。其中唐代1处,宋代8处,明代4处,清代7处,近代4处,无纪年6处;梅雨潭前宋嘉熙年间(-)高彦芳书唐方干《题仙岩瀑布诗》及高彦芳跋文,诗书两美,堪为佳品。30多处题刻,篆、隶、草、行、楷兼备,大部气韵犹存,保存完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唐德宗贞元年间
堤防久废,水患频仍。温州刺史路应在乐成、横阳两县疏浚河道,修筑堤堰,兴修水利,围垦农田,二邑由是得腴田,除水害,劣田成为上田。路应(-),字从众,京兆(今西安)人,以父荫擢侍御史著作郎,刺处州。在处州任间,疏通瓯江,清除水患,减轻赋役,*绩斐然,于大历(-)间调为温州刺史。
在龙湾永昌石屋山重建天柱寺,寺创于晋,由大雄宝殿等四进组成,左右有冷水泉、五折瀑,故也称瀑泉寺。
(-)唐宪宗元和年间
唐朝后期人口锐减,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温州所辖由78乡调整为76乡,户数猛降至户,其主要原因是官府缺乏可授之田,均田制遭到破坏,大量户口又被庄园主隐匿。持续动乱及饥荒,也是造成户口下降的原因。
()唐宪宗元和三年
在西坑夏田(今属文成)建安福寺。
()唐宪宗元和七年
在*坦柿树根(今文成雅梅乡严钵村)始建僧院栖真寺。宋治平二年(5)由严时忠等拨租三百石,施宅重建,择僧住持。后又经明清多次重修,系闻名浙南古刹。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炮照和尚在双垟玉泉山(今属文成大峃岚岩)建净慧禅寺,俗称七甲寺。宋端拱、大中祥符间复建,规模宏大,遗碑刻、石柱、石磉等物,旁有双龙戏珠等奇景。
(-)唐敬宗宝历年间
张又新任温州刺史,任内著《永嘉百咏》。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唐元和九年()状元,官至左司郎中。唐代著名诗人,著有《煎茶水记》等。在任期间,对罗浮山、青澳山、帆游山、绿嶂山、白鹤山、华盖山及江心孤屿、谢池、春草池等名胜古迹均有吟咏。期间,张又新巡视乐清,游雁荡山、白石山和乐成等地,留有《常云峰》、《丹霞山》、《白石》、《照胆》等诗。《全唐诗》收17首,其中写温州的就有12首。
()唐武宗会昌二年
是年(一说年),中国商人李处人在日本肥前值嘉岛造海船一艘,于八月二十四日启程,二十九日抵达乐成县玉榴镇(今玉环),首开由日本值嘉岛直达温州的新航线。日本僧人慧运乘此船抵达温州,然后去五台山朝圣,是为首次记载日本与温州的直接通航。(参日本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页)
()唐武宗会昌四年
韦庸任温州刺史。时永嘉县城西南三溪(瞿溪、郭溪、雄溪)之水入境,经常发生水患。他“每以利民为念”,发动民工,治理郡西南水患,开凿通江排洪河道(今勤奋河等)十里,将瞿、郭、雄三溪之水汇通于湖,既防水患,又利农田灌溉,并在永嘉来福门(三角门)外筑堤堰。郡人感其恩德,称其湖为会昌湖,堤为韦公堤。工程由郡将龚欧涛规划主持。今勤奋河上有将*桥,桥西有将*祠,都是当时里人为纪念龚将*而命名修建的。从此,瑞安至温州的塘河与永嘉的会昌湖相通。
在此前后,温州开始以粪肥代替“火耕水耨”,并实行“区田法”。“区田法”是西汉汜胜之在赵过“代田法”的基础上总结农民生产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把作物种在低畦或方形浅穴的小区内的一种农作法。种在低畦或浅穴是保墒蓄水,以防干旱。
()唐武宗会昌五年
唐武宗灭佛,温州虽地处海隅,亦遭波及,有寺庙被毁、僧尼还俗和逃入深山者,但不久又大兴佛寺。唐代所建38座寺院中,明确为会昌法难后建的有31座,其中大中年间(-)建6座,咸通年间(-)建16座。自五代至宋,温州道场林立,高僧辈出,为温州佛教鼎盛时期。到宋代寺庙已逾二百座。
(-)唐宣宗大中年间
在苍南望里乡护法寺村建护法寺单檐塔。清乾隆、道光、光绪间多次修建。寺前原有塔7座,现存l座,为青砖粘白灰浆砌造的单檐小塔,高约4米,平面呈六角形,颇有唐五代建筑特色。
()唐宣宗大中七年
日本僧人圆珍(-)随唐商人钦良晖商船入唐,历访福州、温州、越州、台州诸名刹,圆珍回国后任比睿山延历寺座主,其门徒在日本称为天台宗寺门派。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
十二月,浙东裘甫起义,攻克象山,屡败官*,震动浙东。唐观察使郑祗德派讨击副使刘勍、副将范居植将兵三百,会合台州*前往镇压。
()唐效宗成通元年
正月,起义*与前来镇压的唐*会战于桐柏观和剡西,大败官*。唐朝廷乃改派名将,安南经略使王式代之。是时起义*之一部攻温州,杀郡将龚瓯涛及翁苏二将。五月,起义*在南陈馆(今宁海西南60里)作战失利,退入剡县。六月,裘甫不幸被俘,解送京师长安被杀。
()唐懿宗咸通三年
在海坛山麓建海神庙,宋崇宁间赐额“善济”。
()唐懿宗咸通七年
于江心孤屿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又名西塔寺院。宋高宗驻跸孤屿时,改称兴庆。重建于清嘉庆年间(-1)。寺两侧有琉璃泉,泉水清冽,为温州三大名泉之一。寺墙内有橄榄一株,相传明万历十五年(1)为郡守卫承芳所植。
()唐懿宗咸通九年
泰顺建律院(即南峰寺前身),址在今*坑乡双岭村。
()唐懿宗咸通十年
是年(一说北宋太祖开宝二年即年),在永嘉城区江心屿西峰山上建江心西塔。明洪武、万历和清乾隆间曾多次修缮。塔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中空,平面呈六边形,7层,高32米,底径7米。各层壶门内今尚留有十六尊石雕佛像。
是年,司空图登进士第。司空图,字表圣,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诗论家,有《诗品》传世。曾撰《送草书僧归吴越》,评说辩光的诗作。辩光,字登封,俗姓吴,永嘉人,唐昭宗(-)时高僧,善作古调诗,长于隶草,故名“草书僧”。闻陆希声谪官豫章(今属江西省南昌市),特往谒见,陆授以五指拨灯诀。曾受昭宗李晔召见,于御榻前挥毫作书,书体遒劲,受到赞赏。昭宗奖赠紫方袍一件。与诗人罗隐有交,罗有《送辩光大师》诗。著有《辩光上人诗》1卷,早佚。
(-)唐僖宗乾符年间
在龙湾瑶溪皇岙肇建国安寺。
()唐僖宗乾符五年
*巢*在攻取湖州、杭州后,由衢州绕道仙霞岭开山路七百里入闽攻福州,闽北居民纷纷流迁永嘉、瑞安、乐成境内定居。今乐清虹桥缑山之侯姓为其中一支。
()唐僖宗中和元年
九月,温州人朱褒拥兵占据温州。次年,被委为温州刺史。
(-)唐僖宗中和年间
在城区海坛山下建嘉福寺(今医院原址)。北宋咸平(-)赐额,元至元间(-)毁于火,后建上下二院。清同治间(1-),因住僧腐败,僧尼杂居,香火冷落,改作尼庵;遂此,成为缙绅子弟出入场所。尼众趋炎附势,诱众聚*,寺宇多年失修,倾斜倒塌,无人过问。
()唐僖宗中和二年
在瑞安海安镇大罗山南麓下林村建云顶寺,明宣德年间(-)、明崇祯十六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光绪十三年()分别重建。现寺宇五间二进,旁有听瀑楼、观音洞、石佛岩等名胜。
()唐僖宗文德元年
僧肇法师在乐清磐石镇重石村庵山山麓建真如寺,元大德二年()重建,后并入七宝寺。寺前石塔建于宋代,现存四座,三座缺顶盖,仅一座完好,均仿印度窣堵坡式,制作精致,是全省少见的宋代建筑。
()唐昭宗大顺元年
朱褒以其兄朱诞为温州刺史。
()唐昭宗乾宁元年
朱褒又以其兄朱著为温州刺史。朱著,一名绪,字膺明,永嘉人,唐昭宗时登进士第,后仕梁。
()唐昭宗乾宁三年
四月,吴畦隐居安固(今瑞安)卓家庄,越三年,复徙老翁峰下(今漈头吴宅村)。吴畦(-),字祯祥,山阴(今绍兴)人,自幼颖悟,博学多才。唐咸通元年()进士,初授河南节度判官,督修*河有功。广明元年()破*巢乱,倍受朝廷器重。中和二年()召入朝,授中书令同平章事(兼)。文德元年()拜谏议大夫,后被贬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因不安其职,引退归里。光化三年(),昭宗念畦前功,遣使赐颁《铁券金书》以示歉疚,月给俸米3石,岁赐绢帛两端。卒于同光元年()正月,享年84岁,葬于今漈头吴宅村。
()唐昭宗天复元年
朱褒再任温州刺史。
()唐昭宗天复二年
四月,朱褒卒,其兄朱敖自为刺史,主理州事。
十二月,被稗将丁章驱逐。自中和元年至天复二年(-),朱氏兄弟交替为刺史,占据温州达22年之久。
是年(一作天复三年),吴越钱镠以“有白乌栖于县之集云阁,以为瑞”,奏请唐朝廷,将安固县改为瑞安县。瑞安名县始于此。(参吴任臣《十国春秋》)
()唐昭宗天复三年
四月,丁章因残暴自大,为木工李彦所杀,裨将张惠取而代之,据温州。
()唐哀帝天祐二年
八月,处州刺史卢约命其弟卢佶攻陷温州,张惠败逃福州。
()唐哀帝天祐三年
永嘉薛正明登进士第,任文房院长。
()唐哀帝天祐四年,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正月,封钱镠为吴越王,浙东属焉。
三月,吴越王钱镠命其子传瓘(-,字明宝)率兵由海道讨伐卢佶,从飞云江口登陆北上,抵永嘉讨之。
四月,攻克温州城,卢佶就戮。钱镠命吴璋为温州制置使。至此,温州并入吴越国版图,为十三州之一。设温州制置使,上隶吴越国东府,瑞安县属之。
十一月,传瓘为防外敌攻城,修筑外城。外城以原有郡城为基础进行修筑,称罗门。除拱宸门外,悉依旧制。
是年,闽州郭太守因避乱从福建徙居公阳(今属文成)。
(-)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年间
钱元瓘征用民工增建内城,又名子城,位于郡城正中部分,周围3里15步(1米),呈梯形,城上有四楼,即东楼(华盖楼)、西楼、南楼、北楼(临圃楼)。外通四门,四面有濠。占地约0.64平方华里,为府治所在地,史称“钱氏子城”。后城墟,仅存南门谯楼(又称鼓楼)。清顺治间因兵燹毁,康熙十二年()重建,雍正、乾隆、道光间均经修缮。面阔五间,二层重檐歇山顶,上置更鼓。楼下城门以条石叠筑,拱券用大青砖砌成。
传瓘在温好儒学,喜纳文士,注意安抚民心,减免租税,兴修水利,开展海上交通,使温州有了一个安宁稳定的局面。
(-)五代后梁时期
由于梁武帝尚佛,经其大力提倡,建康已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温州在梁朝建的寺院以建于大同年间(-)的兴业寺最为有名,唐朝改名为白鹤寺。
()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吴越天宝元年
八月,为避后梁太祖朱温父朱诚讳,吴越王钱镠奏改乐成县为乐清县。今玉环县境隶乐清县地。避吴越王钱镠讳,木榴山改称玉环山。
(-)十国吴越时期
在吴越统治的七十年里,地方平靖,佛教盛行,大兴佛寺。温州也兴建了普觉瑜珈寺、太平寺、密印寺等64座大小佛寺,极一时之盛。
由于唐末战乱频繁,各地世家大族纷纷避难或因故移居温州,视同福地。
吴越王钱俶笃信佛教,创办螺溪道场,邀请永嘉人、温州开元寺僧羲寂(-)主持法席。当时,天台宗文献残缺不全,羲寂在钱俶帮助下,从朝鲜、日本等地寻回不少天台宗典籍,天台宗因而复兴。羲寂被尊为天台宗第15祖。羲寂收国内弟子数百人,收国外嗣法弟子10余人,而以高丽义通、谛观、愿齐等最为有名。义通(-)后在中国敷扬天台教观近二十年,成为天台宗的第16代祖师。
()五代后梁末帝乾化四年
是年(一说年)九月,吴越王钱镠以横阳之乱既平,遂改横阳县为平阳县。钱镠开凿平阳县江南内河(今苍南境内),一条从荪湖北上至直浃河,一条从荪湖南下至将*岭脚。
()五代后梁末帝龙德三年
二月,封钱镠为吴越国王,建立吴越国,以杭州为国都。
()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
孔子四十代孙桧自山东阙里来平阳定居。
()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
在泰顺三魁卢梨村建崇教禅寺,山门牌楼镌“庐峰古刹”,珍藏宋版碛砂藏经一部。
()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三年
传瓘袭王位,封越王,更名元瓘,后封吴王,继而进封吴越王。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间
闽王王审知少子王曦据闽作乱,长溪(今福建霞浦)一带居民纷纷移居蒲门、南港等地。
泰顺建三峰寺,址在今罗阳镇儒学底。明嘉靖三十三年()迁太平桥左。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二年
吴越国基本国策是“保境安民,减轻赋役,与民休息”,因而“*尚宽惠”。是年,赦境内该上租税之半,免征新垦荒地赋税。
将开元寺恢复为崇安故名。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三年
摩尼教(亦称明教)从福建传入温州。在永嘉桥头溪心村建瑜珈寺,从此在温州非常流行。北宋时虽被严禁,但在温州没有被禁绝,而是转入秘密结社,南宋时又复流行。温州现存的摩尼教遗址,还有苍南的选真寺、瑞安曹村的明教寺等。在文成大樟山村旁的山崖上,刻凿有三尊摩尼佛像。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四年
五月,应吴越王钱元瓘之请,改温州为静海*节度州,县属之。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七年
在县城西山建太平寺,上有翠微亭。太平寺与护国寺、嘉福寺、天宁寺齐名,并称东瓯四大丛林。
在瑞安宋岙等地建明教寺。
()五代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钱塘僧人愿齐至南雁荡山,为山水景物所吸引,在明王峰顶结庐独居。据现有资料,登上明王峰顶的,仅有数十人而已。十年后,吴越王钱俶为其建普照道场,周围建18座寺院道场安置僧徒,尽以平阳一乡所征收之盐、茶、绢、棉等赋税以赡养南雁荡山师徒百余人,掀开了南雁开山史第一页。愿齐卒于太平兴国年间(-),赐号“崇法”。据史料记载,南雁人文景观仅就古建筑而言,就有13古刹、18庵、12院、3亭8堂、2洞2楼、1庙1坛。儒、释、道三教遗址四布,历代摩崖石刻碑记林立。
(-)五代后汉高祖乾祐年间
在头陀山建密印寺,又名妙智禅寺,俗称头陀寺,为永嘉大师祖庭。清初法幢重建,为五进合院式木构建筑,规模宏大,素有“浙南丛林之母”称号。
(-)五代后周太祖广顺年间
在平阳鳌江塘川乡罗垟山建栖真寺石塔。该塔原有5座,现存4座。塔为青石构筑,高2.5米,底径1米,平面呈六角形。塔形古朴,雕刻精致,是县内年代最早而又较完整的石塔群。
(-)五代后周太祖显德年间
在瑞安隆山周湖村万松山南麓建观音寺。
()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李岑(号苍墩)从福建长溪迁来永嘉岩头村北2.5公里处,入赘成一世祖,遂以其号为村名,后为避宋光宗赵惇(墩、惇同音)讳而易名苍坡。
(待续)
**************************************
特邀顾问:陈文林、刘妙顺
主 编:朱凌云
******************************
东瓯诗谭微刊开设栏目:温州当今诗人、特刊、诗话词话、诗词酬唱、命题作诗、新诗园地、今日学诗、东瓯人文、周末涨知识。欢迎大家投稿。来稿请注明投何栏目,并附个人简介和
“东瓯诗谭”微刊创设于乙未年四月十六日,是一个诗词交流平台,立足温州,在推介当地诗人诗作、诗会活动专作的同时,兼顾全国各地诗人专题诗作和唱酬应和、诗论诗话,并以普及诗词知识为己任。此外,还将挖掘温州诗词界的旧事异闻。期望通过不断汇集,蔚为大观。是为记。
点击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