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代表大会是村民参加村级事务、发挥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农村中青年外出人员增多,村民管理监督村务的积极性、主动性趋弱,村民(代表)会议召集成为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同时很多行*村为提高参会率,把一些年纪偏大的留守老人选为村民代表,这部分代表由于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往往听不懂会议内容,“左耳进右耳出”,参加会议也是“走形式”。部分村民代表碍于面子,怕讲错话得罪人,即使有好的想法和建议也往往因诸多因素难以开口,导致部分村村民代表会议产生的决议往往无法体现村内大多数村民的意愿。
01
“两委”干部出奇招
针对部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不积极,不愿不会不敢发声的情况,泰顺县南浦溪镇孙坪村“两委”班子创新推出“板凳说事”议事决策新模式,推动村干部从“幕后”走到村民跟前,干部和群众同坐一张板凳,以心交心,通过“零距离”接触,以聊天形式,唠出群众心里话,形成“问题收集问需于民、民主协商问计于民、民生实事问效于民”的良好局面。
02
村民议事“零距离”
将“会议室”搬到“家门口”,提升参与度。孙坪村通过合理划分“议事半径”,将整村划分为吴山、背坪、木湾、朱岙(陈谷兰)4个片区网格,每个区域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各自负责。片区网格负责人通过“每周定期访、无事不定期访”等方式开展“板凳说事”,引导群众广开言路、反映诉求。“板凳说事”开展以来,4个片区5名干部共开展走访20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6条,目前已经落实8条。
把“开会”变“聊天”,消除距离感。“围成圈、面对面,嗑瓜子、拉家常”,不设主席台、不讲官话套话、不规定发言顺序、不限发言时间,“四不”的沟通方式让氛围更轻松自在。“板凳说事”不拘泥于形式,不限制讲话内容范围,不仅可谈上级*策落实、村级重大事务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也可聚焦发生在网格片区的区域性、个性化问题,甚至是身边小事、邻里矛盾纠纷。干部群众一起查找问题根源,研究解决措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一起克服困难谋发展。
既“说事”又“议事”,事事有回音。“板凳说事”让村民开启“头脑风暴”,发挥“智慧锦囊”作用,激发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更加广泛的共识,真正实现共商共治共享。同时,联片干部紧盯群众“急难盼愁”事项,对困难事项明确责任人、办理期限,实行“项目式、清单化”销号管理,让矛盾问题“消化在村、解决在镇”。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让基层发出最舒心的“和谐音”,把“板凳会”变成“解忧会”。如吴山自然村原先以泥路为主,每逢下雨天,道路泥泞难走,为解决难题,村两委干部经过商议决定对吴山米的村道进行改造,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实现全村人走上水泥路的目标。
03
议事成效显真章
板凳上的“说事”,让感情走深走近。“板凳说事”,让村干部从办公楼走到村民跟前,将*策道理当面讲清讲透,让群众能够有更多的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和困难,用行动将冷板凳“坐热”,将民心“捂暖”,感情越说越近,形成*群干群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说事、干事、成事的良好生态,成为密切*群干群关系的新“窗口”。
板凳上的“说事”,让干部成长成熟。“板凳说事”,让“老百姓出题、干部答题、群众打分”,干部现场回应村民诉求。这不仅考验干部应急处置、群众工作能力,同时倒逼干部将准备工作做在前头,事后及时跟进处理问题,切实做到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目前,孙坪村两委主职干部参加学历提升培训班,每周末加班加点学习村社组织运行、群众工作、农村振兴等知识,弥补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全面提高“板凳反馈”能力。
板凳上的“说事”,让村风向好向善。“板凳说事”,说清说透与村容村貌建设相关的贴心小事,让村风向好向善。如征缴卫生费、水费事项,刚开始大部分村民持反对意见,后通过分批板凳会议,经村镇干部耐心劝导和细心解释,最后在村民会议上一致表决通过,从年开始针对木湾商业进行收取卫生费,全村开始收取水费,用于改善村内卫生环境和维护水利设施。
板凳上的“说事”,让急困办清办好。“板凳说事”,让村干部提前了解村民关心的“急事难事”,主动介入、提前解决,进一步减少矛盾纠纷。如孙坪地处高山,溪多但水少,夏季农田灌溉成为压在村民心头的一块巨石。乡镇提出在吴山建设水塘解决灌溉问题,当时有部分村民不理解不支持,后来,村两委和乡镇干部齐出动,家家户户召开“板凳会议”,耐心劝导,消除了村民的顾虑,最终一致通过建成方吴山灌溉水塘。
原标题:《温州泰顺:让百姓发声“板凳说事”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