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洞宫山,绵绵乌岩岭。四月的春光里,浙江泰顺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腹角雉、白颈长尾雉枝头嬉戏,麂、臧酋猴穿梭林间,各种奇花异草争奇斗艳……
泰顺素有“生物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之称,是浙江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县之一。泰顺境内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我国特有珍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腹角雉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分别占浙江省植物种类的50%和动物种类的53%,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有14种。
去年泰顺县捷报频传:发现植物新种浙南木犀、泰顺皿果草和浙闽龙头草;极度濒危物种中华穿山甲现身乌岩岭保护区内;6粒“世界动物活化石”金斑喙凤蝶卵被保护区科研人员发现;首次发现“消失”30多年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年调整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灵猫踪迹……国内外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了浙南这座县城,大家纷纷感叹,泰顺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又奇妙的生物物种资源。
红外相机捕捉到的小灵猫影像。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供图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坐拥深厚生态家底的泰顺,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全域系统性调查,摸清生物多样性底色
人们穿梭在泰顺的深山老林、溪涧山峦时,总在问同一个问题:“泰顺到底有多少野生动植物?”事实上,泰顺野生动植物的种类远远超过官方统计。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年7月起,泰顺县在乌岩岭保护区开启三年综合科学考察的同时,还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进一步摸清“家底”。
“从发现、追踪到拍完整个生活史,历经2年,3次跑野外,徒步6万多步,珍稀植物基础数据收集是一项苦差事!”这是乌岩岭保护区管理中心双坑口保护站副站长刘西在朋友圈发出的感慨。
刘西和科考队员们一起做生物调查。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供图
刘西和同事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泡在山上,用双眼和手里的相机对所见植物一寸一寸地进行扫描,寻找目标物种。有些肉眼无法确定的物种,还需要用微距镜头拍摄后,回到基地再具体分析、分门别类。
仅靠科考人员的两条腿,无法丈量面积足足有.5公顷的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为此,科考队引入了高科技仪器,使用数字化手段,构建数字化智能“保护网”,布置了红外相机台,实现1公里×1公里的网格化监测管理,24小时不间断回传影像、视频数据,实现了保护区内森林资源管理、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实时动态监测和传输,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的智慧化水平。销声匿迹30多年再次现身的小灵猫,就是被红外相机灵敏捕捉到的。
截至目前,乌岩岭保护区共出动野外调查人员多人次,采集植物、大型真菌、昆虫、水生植物等标本1.6万多份,并为这些动植物一一登记在册“上户口”。发现植物省级新记录科1科、省级新记录种3种、保护区新记录科1科;发现动物省级新记录种1种、温州地区新记录种2种、保护区新记录种27种。
抢救濒危物种,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短萼*连是药用植物,有清热燥湿、凉血解*的功能,曾经在乌岩岭保护区的山上广泛分布。由于它的药用价值高,当地农民过度采挖,外地采药人也闻风而来,导致野生的短萼*连目前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为了抢救这一濒危植物,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科研人员煞费苦心。“短萼*连主要生长在海拔米以上的山地沟边林下或者山谷阴湿处,而且分布比较零散,很难被发现。”刘西说,他们三人一队把整片山头翻了个底朝天,一天下来都未必寻得到一株野生短萼*连。
找到野生短萼*连后,科研人员收集它的种子资源,为下一步人工育种做准备。因为短萼*连对于环境和土壤的要求非常高,科研人员直接把育种基地建在了野生短萼*连边上,让*连的种子能够享受仿自然环境,提高育种的存活率。目前基地已成功培育出几百株短萼*连,接下来将寻找合适的时机,把这些人工培育的短萼*连种回山地河谷处,让它们适应野生环境,继续存活繁育下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培育出足够多的短萼*连的种苗,不断将它们野外放生,总有一天短萼*连会重新回归这片山林,继续旺盛生长。”刘西说。
人工培育的短萼*连。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供图
短萼*连的抢救保护,仅仅是泰顺实施多样性保护工程的一个小项目。除此之外,泰顺还开展了浙江雪胆、泰顺杜鹃、山豆根、蛛网萼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项目研究,为壮大野生植物种群以及遗传多样性提供强大支持。
专家助力民众守护,让生物诗意栖息
今年2月底,泰顺县罗阳镇村民在乡间小路上捡到了一只受伤的“山鸡”。
根据村民描述,当时这只“山鸡”被老鹰叼走了,它半路挣脱掉在了路边草丛里。村民正好路过看到这一幕,就把“山鸡”送到了乌岩岭保护区。
令村民意想不到的是,他眼中的“山鸡”,经科研人员现场鉴定后,确认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腹角雉。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腹角雉。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供图
“这并非个例,最近几年,经常有村民偶遇甚至捡到*腹角雉送到这里来。目前,*腹角雉野外种群数已经从最初的30多只发展到如今的多只,它们的栖息地和活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科研宣教处处长郑方东表示,年泰顺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腹角雉之乡”称号,年乌岩岭保护区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濒危雉类研究基地”,年又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动物学会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这离不开专家院士团队对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强大的智力和技术支持。
年,杭州大学生物系教授诸葛阳在乌岩岭发现了我国特产珍禽*腹角雉后,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光美教授就蹲点这里,进行了长达30年的系统研究。年12月,郑光美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落户乌岩岭自然保护区,这是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众多专家的指导下,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攻克了濒危鸟类孵化和育雏的技术难关,目前*腹角雉人工种群数量已突破只,乌岩岭成为全国最大的*腹角雉保种基地和人工繁育基地。”郑方东说。
此外,近年来,乌岩岭保护区工作人员加大了对周边群众的保护宣传力度,防止森林乱砍伐,对栖息地内现有的植被进行严格保护,对滥捕盗猎行为零容忍,给予严厉打击。充分发挥保护区天然生态大课堂和*腹角雉主题馆作用,加强与高校和研学机构的合作交流,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深化智慧研学,创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
“泰顺将继续深化推进‘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建立‘生物多样性+旅游+产业’的共赢发展模式,不断推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泰顺分局总工程师章荣安表示,下一步,泰顺将借助智慧环保平台,对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进行展示。今年5月,泰顺将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物技术国际高峰论坛;10月,泰顺县将代表浙江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并联合承办自然与文化多样性峰会,届时将向全世界推介泰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拳头产品”,打响泰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字招牌。
如今,泰顺人乐于为这片土地的所有生物代言,为它们发声,为它们坚守自然法则,为它们守护一片干净纯美的青山绿水,让它们在泰顺诗意地栖息。
(责编:王萧萧、戴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