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简介
陈定模,年出生。年,苍南县龙港镇建镇之初,自荐出任*委书记。
他大胆突破禁区,实行户籍制度、土地使用改革,开启了农民自费建城的创举,将龙港从一个荒凉渔港打造成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为全国提供了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农村城市化成功经验。
离任后,他没有停下脚步,仍积极为家乡建设发展奔波、呼吁,为龙港成功撤镇建市做出贡献。
年,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原中共中央农村*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等一起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农村人物”。经济学家于光远称他为“不花钱办大事的天才”。
9月25日,万众期盼中,龙港镇正式挂牌撤镇设市。从新中国成立时的5个小渔村,到改革开放初期崛起“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再到现在设立县级龙港市,龙港缔造了城市化的传奇、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传奇。
在这传奇背后,不得不提一个传奇人物——陈定模。可以说,没有他,也许就没有今天的龙港。
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眼前的陈定模仍精神矍铄,意气风发。
在他创办的巨人中学的董事长办公室里,他将自己跟龙港这些年来的故事娓娓道来,为长子陈志浩、次子陈志勤、女儿陈海珍和孙子陈翔上了一堂特殊的“爱国课”。
立下*令状
完不成任务就开除*籍
“我8岁便没了父亲,七个兄弟姐妹都靠母亲一人拉扯大。”年,陈定模出生在苍南县钱库镇陈家堡村一个贫农家庭,小时候的经历,让他对农民疾苦深有体会。
年,他参加工作,在年当上了苍南县钱库区区委书记兼区长。
他与龙港的故事,是从年开始的。
那年3月,苍南县在龙港召开现场办公会,让周边的金乡、钱库、宜山三区干部为龙港建设出谋划策。彼时的龙港,还只是鳌江畔一个叫方岩下的地方,5个小渔村,常住人口约人。
陈定模在会上提出,由三区各在龙港镇建一条街,发动本区先富起来的农民去投资落户。这个建议被县委领导当场拍板支持。陈定模回到钱库后,马上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在一个月内动员到多个“意向户”。结果,当把申报材料送到龙港镇时却被一口否决了——户口、土地、粮食、学校等这些问题根本没法解决。
吃了闭门羹,该如何向这多个父老乡亲交代?陈定模对此事耿耿于怀。
转机出现在当年5月底,县里开始撤区扩镇,当时传闻陈定模要去县城建指挥部任职,他陷入纠结。一头是个人仕途,一头是对乡亲的承诺。他思想斗争了很久,最后下定决心,在宣布人事前夕,一一敲开了县委书记等领导班子的门,主动请缨要到龙港搞建设。
“当时我就说,如果县委决定让我到龙港当书记,那就给我权力,君子不可一日无权,3年后我还你一个像模像样的镇。完不成任务,就开除*籍!”
当时为什么敢冒这个风险?陈定模给出了答案:“当时苍南有95%的万元户是我们三个区的,但那一带很穷,我知道农民想什么,包产到户解决温饱后,第一个想要的就是城市户口。别看现在的户口不值钱,当时城市户口的含金量是很大的!”陈定模补充道,“另外,老百姓住房很紧张,他们迫切渴望在街镇上面有一个自己的家。”
后来事实证明,陈定模真的摸准并顺应了老百姓的需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定模(居中)和同事在研究龙港规划。
突破禁区
开启农民自费建城创举
豪情满怀,激情澎湃。但当陈定模带着他的几号人跑到龙港一看,便受挫了:这是一个“路不平、水不清、灯不明”的荒凉渔村,到下午3点就鲜有人出来了。
已经没有退路。陈定模跟同事抓紧白天调查研究,晚上开会讨论,很快整理出建设思路:龙港是一张白纸,缺人缺钱,百业待兴。
接着,这个后来被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称为“不花钱办大事的天才”,通过两次大胆创新改革,解决了人和资金的两大难题。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现在很平常的人口流动,在那个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和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的年代却是禁区。“只要*策对路,就一定有人来!”陈定模找遍当时所有文件、报刊,终于找到了说服有关部门的依据:年中央1号文件表明,“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年6月4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写道,“鼓励农民自理口粮到小城镇务工经商”。
有了依据,便大胆宣传!在县委支持下,年6月,龙港正式发文: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胆创举。
为了动员更多人,陈定模身先士卒,让老家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把房子卖掉,破釜沉舟来龙港搞投资。
二是土地有偿使用改革。“土地是最大的财富,不能说卖地,那就变通一下。”陈定模从书上了解到国外建设城市都是靠出让土地获得资金,便参照他们的做法,提出“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并根据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按不同地段向投资落户者征收数额不等的“公共设施费”。
“我们那时的土地有偿使用和现在拍卖不一样,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把龙港4.7平方公里分为6个等级,一等的收费元,六等的只要元。设施费收过来后,除上缴县土地征用费一部分,其余都用于劳动力安置、土地补偿和龙港镇公共设施建设。”
*策刚推出来那会儿,老百姓都在观望,手里拿着钱不敢交。到了规定的“公共设施费”缴款截止日,人们排起长龙,争着把一捆捆人民币往柜台里塞。“我们不得不临时组织民兵到现场维持秩序,并把截止时间延长到次日凌晨。后来汇总一算,收了近千万元!后来有媒体形容,说龙港镇一夜之间搬来了一个‘建设银行’。”
这股“龙港旋风”迅速席卷平阳、苍南,并影响到文成、泰顺、瑞安等县(市)。“当时可以说人不分东南西北中,经济不分国营、集体、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陈定模回忆,龙港在造城最高峰的年,多间楼房同时兴建,每天上工地的就有1万多人;“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每天被四处涌来的农民围得水泄不通,墙上贴出了“劝君闲谈莫超五分钟”的告示……
到年,龙港人口增加到8万多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了一座“农民城”。
改革就要敢闯敢试
以个人得失换取改革事业成功,值!
当时因为龙港建镇动静太大,建设速度太快,土地用得太多,陈定模在改革过程中始终身处风口浪尖。“龙港建镇那几年,我一边干工作,一边接受各种审查,这样熬过来的。”
有段时间,陈定模坐办公室里,看到有人在门口探头却不进来办事,就知道外面又在传“陈定模被抓进去了”,于是下班骑着破自行车,特意在镇里转几圈,稳定民心……
带头创造了一个农民自己集资建镇的奇迹,结果龙港的发展速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也超出了陈定模自己的想象,一年就使镇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也一年就把原先五年的土地指标都用掉了。
当时市*策研究室派人来实地调查,最后得出结论:龙港出现了城镇化热潮,符合改革发展潮流。而龙港的问题,是城镇化中出现的新问题,是发展加快带来的问题,是规划跟不上发展的问题,而不是毁田建房的问题。需要市里进一步解放思想,下放权力。
后来时任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了解情况后对龙港做法表示支持:“要把龙港作为一个小城镇建设的试点,一个农民城建设的试点,允许在一些地方有所突破,允许一些*策有所变通。”不少中央领导人来龙港视察,也对龙港做法给予肯定。
“改革就是去突破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策规定,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还谈什么改革?改革开放了,不是要我们胆子大一些、敢闯敢试吗?闯一闯的话,有可能闯出一条新路,不闯那就什么也没有。如果闯不出来,最坏的下场,也无非是个人受处分。以个人得失换取改革事业的成功,值得!”
不忘初心
助推“农民城”升格改市
年,陈定模从龙港镇委书记调任苍南县体改委主任,不久后下海经商。但他始终牵挂龙港的建设发展,心里怀有一个夙愿:龙港一定要建市。
心心念念,终于圆梦!继年12月,龙港镇成为全国仅有的2个镇级试点城市之一后,今年9月25日,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事件,龙港市也成为全国第一个不设乡镇和街道的新型县级市。
“其实我在8月1日就知道了这个事情,高兴得不得了,当晚就和家人朋友开了两瓶酒庆祝,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这几十年来,陈定模虽然早已不在其位,却一直在为龙港撤镇建市奔波。“龙港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有责任把它养大养好。”他以个人名义,不断给各级领导写材料、提建议,花了不少精力和功夫,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县、镇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多次到北京、杭州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此次龙港建市的最大特色概括为12字: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主要体现在机构最大限度精简,不设乡镇(街道)层级,**机关行*编制不增加,县级部门力量直接下沉到村居。
“改革开放初期,怎么改,大家都心中没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现在不一样了,中央给出了明确的指示,有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只要我们把*策吃透,贯彻执行好,龙港前途一定更加光明,再一次为全国提供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城市化的龙港样板。”陈定模对龙港市的明天寄予厚望。
陈定模现在的身份,是龙港巨人中学的董事长。年,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创办学校,初衷是让那些考不上公办高中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有个继续上学的地方。目前学校有学生多人,教师员工多个。
去年80周岁生日,他提笔作了一首词《满江红·八十寿诞感怀》,用寥寥数语总结了自己的风雨人生路:滚滚龙江,逐浪高,勇立潮头。破樊篱,力排众议,敢写春秋。三十年鞠躬尽瘁,半生情夫复何求。曾记否,昔日小村落,尽高楼。怀初心,兴国运,谋未来,壮志酬,“巨人”育栋梁,桃李竞绣。沧海横流见本色,浮生起落亦风流。虽耄耋,其实正青春,“八零”后。
他说,自己学习接受新事物很快,每天都在通过手机和书籍学习、求进步。“只有跟紧时代潮流,才能有所作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