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浮躁交杂的时代
仍有一部分人在坚守本心,守护传承
他们拒绝千篇一律的东西
追求的是用时间打磨出的精品
每件物品的设计都体现出对生活的态度
这是一座与廊桥相映相辉的文化地标
是一个将泰顺非遗、本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进
手工艺术、原创艺术、艺术画作之中的艺术平台
-一位“不安分”的艺术家
-桥头堡艺术公社
桥头堡艺术公社是集艺术家工作室、人文社区、艺术写生基地、文创产品研发、非遗民俗传统文化等融为一体的艺术交流平台。
作为泰顺首个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平台项目,艺术公社将引进艺术文化名人和艺术文创企业,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艺术公社成立以来,不断上演汉服秀、书画展、读书会、名家讲座、艺术雅集,茶艺分享等文化活动,让大家充分感受艺术文创产业释放出的活力,促成社会资源与艺术资源的融合,为泰顺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艺术公社的创始人「夏武斌」是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曾求学于中国国家画院导师何加林研修班,原泰顺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美术协会副主席,现为华清建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项目总监。
夏武斌画作
艺术公社中就挂有许多夏老师的画作,多是与泰顺相关的,即使是已经呆惯了的地方,看着它在画中被呈现,也有别样的感受。
“现在的非遗文化像「残荷」,人们只知道争相去欣赏它的美,却不知一种文化,如若只知过去,而不知未来,就说明,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文化已经死了。”
问起夏老师怎么会想到在廊桥边留下,造一座艺术公社,夏老师说自己前两年到过廊桥文化园,那时候就觉得以廊桥文化为代表的泰顺文化是富有内涵的,是值得且必须要传承下去的,但是许多人只看到了它表面的东西,夏老师思酌后,便盘下了这座老房子,希望能借此弘扬泰顺传统文化,出自己的一份力。
让游客走进艺术公社中就能感受到泰顺文化的气场,这是夏老师希望的。不同其他严肃的文化展馆,艺术公社以手工制品、雕塑、文创产品等形式让游客对传统文化的新发展眼前一亮,激发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未来,夏老师希望桥头堡艺术公社能成为我县文化创意产业输出地,文化艺术活动聚集地和文化艺术消费目的地。形成一座与最美廊桥相互生辉的文化地标。
-大部分文创产品来自本土艺术家
桥头堡是一个艺术平台,这里有许多接地气的东西,编织包、手工制品、文创包、廊桥笔记本、笔墨纸砚......而这些基本的都是泰顺「土生土长」的。
夏老师介绍,艺术公社中展出的卖品与非卖品大部分都是取材自泰顺,由泰顺本土艺术家进行创作,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对生活的态度,对泰顺文化的自信。
夏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廊桥笔记本,看着不起眼,打开后翻到本子的最后,一片长页画上了泰顺的所有古廊桥,这是来游廊桥最好的纪念品。
这也是一本打卡地图,跟着它走遍泰顺的廊桥,再在笔记本上记录上关于每一座廊桥的事情,一本《廊桥笔记》就这么完成了。
最吸引目光的是在公社中无处不在的“角角”,这是一个吉祥物,由*腹角雉衍生而来,在外观上看与“顺顺”有几分相似,可以说是顺顺的野生cp了!
艺术公社中有许多角角的周边,帆布袋、茶杯、杯垫......跟其他富有浓厚文艺气息的产品不同,角角的设计产品融入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看到忍不住就想「剁手」!
为什么要说桥头堡艺术公社是一个艺术平台呢?
这里虽然卖着东西,但更像一座有意思的小型展览馆,一扇扇门窗阻隔出一片片区域,这里是笔墨纸砚,这里是手工制品区、这里是雕塑区、这里是「角角区」......还有挂在墙上的艺术画作,总让人忘了这里其实还是个文创商店。
艺术公社的一楼是售卖文创相关的产品,二楼就是艺术家工作室,他们会汇聚在这里,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制作出自己最满意的手工......
这里是一个乌托邦,非遗的延续,非遗与现代技术、审美的融合,设计者的原创......不管外面如何,这群志趣相同的「同志」就这么待着,传承着。
我是很喜欢这样的弱化了商业性质的店铺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随意坐下与老板聊聊见解,观赏工艺品也不用担心后面跟着一位销售员,这里很自在。
艺术公社中未挂有非卖品标签的都是可以售卖的哦!且明码标价,购物心情满分!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汉服体验
曾经,有一张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合影的照片,各个民族都有特征鲜明的传统服饰,只有汉族代表穿着白T恤、牛仔裤,显得格格不入。
对于一些人来讲,这是一种无法忍受的尴尬,更有甚者,会感受到一种身份迷失的焦虑。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找回汉族的外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