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温州为何能成为中国鞋都800多年前温
TUhjnbcbe - 2024/5/14 17:07:00
那家医院制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众所周知,鞋革业一直是温州的特色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温州走出过一批知名品牌,并在年被授予“中国鞋都”称号。


  为何“鞋都”会诞生在温州?“温州鞋”有多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实,作为“百工之乡”,温州人做鞋历史悠久,早在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城区就已经有专业皮鞋匠人,明代温州制造的鞋靴更被列为贡品。民国时期,城区府前街一带汇聚几十家皮鞋店,成为皮鞋专卖街。


  本期,小编告诉您古代“温州鞋”那些事。


  01


  南宋:温州出现专业皮鞋匠人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要想出行,鞋自然是“刚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经用草、麻、葛等编制“履”穿在脚上。


  ▲谢公屐


  温州鞋文化也是渊源流长。南朝刘宋时期,永嘉太守谢灵运就以自身“山水诗鼻祖”的影响力,为他特制的登山鞋“谢公屐”做了一则有全国知名度的广告。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之句。


  ▲隋代以后尖头靴形的陶杯


  温州本地的制鞋业,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可以追溯到南宋。由温州“九山书会”创作的《张协状元》,被誉为“中国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戏曲剧本”。根据内容文字,专家考证其为南宋中期作品。


  ▲永嘉昆剧团《张协状元》剧照资料图片


  在这部戏曲剧本中,透露出很多关于当时温州制鞋的情况:


  一是多次出现曲牌名。南戏是温州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初期南戏引用的多为温州一带的民歌小曲,如等。徐渭在《南词叙录》称这些民歌小曲“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所以,学者认为的曲牌,是创作者采用赵姓的温州皮鞋匠编的一首民歌。由此也可见,当时温州城区已出现专业皮鞋匠人。


  此外,剧中人物还多次提到使用牛皮做鞋。如第十九出中,净角就提到身边别无物事、只有两领水牛皮,“只好鞔鼓,也好做鞋”。第二十七出中,则有“愿我捉得一片牛皮。一半鞔鼓,一半做鞋儿”的台词。可见当时温州匠人用牛皮做鞋较为普遍。


  ▲宋代尖头靴


  北宋时期,温州的经济已经非常繁荣,时人称赞“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宋室南渡后,大批移民汇聚温州,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被誉为“百工之乡”。温州经济文化也迎来空前兴盛时期。


  ▲宋代鎏金龙纹铜靴


  02


  明代:温产裤鞋成为贡品


  明代,温州一带制革、制鞋业已经很发达。


  明永乐年间(一),温州制造的皮革质量已闻名全国,并列为贡赋上奉朝廷供内宫御用。明永乐《乐清县志》“贡赋”中记载:“岁办软皮五百张,杂色毛皮一百七十张。”据此可见多年前温州产的皮革质量之优良。


  ▲嘉靖《温州府志》中提到胖袄、裤鞋贡品


  明代内阁首辅张璁编撰的嘉靖《温州府志》()中,可见温州已能生产多种多样的皮革,如麂皮、杂色毛皮和九节狸皮、野猪皮、香狸皮、山羊皮以及软皮、硝白软皮等。朝廷还规定每5年用折造胖袄、裤鞋副作为贡品,由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等五县分摊。到明万历年间,每年均有“胖袄”、“裤鞋”作为岁派贡品。胖袄是一种棉上衣,元明时也专指边关将士或锦衣卫的冬服。裤鞋,则应该是配合冬服穿的高统皮靴,应有较好的御寒效果。


  除了官府征收岁派上贡外,温州制造的皮革也远销往外地。温州城内还出现许多皮革作坊。明代姜准《岐海琐谈》中,有永嘉人李瓒初发以业皮自给,曾被内臣镇守者扑责的记载。温州业皮为生的皮匠商贩还将皮革贩至京城售卖。说明当时温州皮革质量优良,深受外地客户欢迎。在温州的不少官员也穿起了皮靴,如该书中还有明正统年间(-),指挥使张英穿靴子的记载。清光绪《永嘉县志》也提到崇祯五年()有温州的郡官穿袖靴。


  03


  清代:府前街成皮鞋专卖街


  ▲清代褶脸鞋


  清代的温州,各种鞋履,包括皮鞋、布鞋、绣鞋、草鞋等都已流行。清中后期,温州鞋革业渐盛,成为重要的手工业和出口物品。


  ▲截取自《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


  城区因制皮作坊者众多,出现了皮坊巷的地名,清代温州城区地图上可见到皮坊或皮坊巷的名字。


  清嘉庆初(),平阳北港水头就有王聚源开办皮坊制革,采用熏法或明矾鞣皮。清中期,永嘉县上河乡(今瓯海区)瞿溪农民,在农闲季节用土法鞣制牛皮卖往外地。宣统二年(),乐清虹桥有许益顺创办的皮坊,生产的皮革主要销往上海等地。


  ▲年,外国船舶在瓯江航行


  光绪年间,温州生产的牛皮与锡器一样很出名。光绪七年(),温州开始从瓯海关出口土牛皮,转经上海运往外洋,到年时,牛皮已经成为瓯海关的重要出口产品。光绪十九年()《浙志便览》记载温州“锡器、牛皮,为浙之冠”。


  民国时期,温州皮鞋业也一度有较大发展。民国二十年(),温州城区(今鹿城区)硝皮业有近30家,其中晋新、普达、精华等厂均使用机器来代替手工摩皮;制鞋业有70家;府前街一带已成为皮鞋专卖街,有叶三进、大陆、美标、皇后等几十家皮鞋店,其中多数采取前店后厂(作坊)形式。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所有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皮鞋#

1
查看完整版本: 温州为何能成为中国鞋都800多年前温